须经立项、听证和审批等程序;有专家认为二恶英难除“恶”,垃圾“禁烧”才是大方向
在哥本哈根,总能撞见与低碳、环保概念相关的事与物。
一辆奔驰出租车停靠在路边,车身写有“CO2 neutral(二氧化碳中和)”。
靠近火车站的经济型酒店“唤醒哥本哈根”可谓“抠门”:拒绝一次性产品。除了肥皂、洗发液和沐浴露,诸如牙膏、牙刷、拖鞋等物品必须自带。酒店前台前有一个固定的垃圾桶,上面写有“回收利用易拉罐”。
一款30多丹麦克朗(1丹麦克朗约合1.17元人民币)的三明治包装上有这样的说明:此包装与众不同。它由多种特殊材料生产而成,既可以确保填充物新鲜,有利于三明治,更可以完全实现生物降解,有益于环境。
建厂须看公众脸色
新厂的立项经过了3年的前期准备,随后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两轮公众听证会,随后还会经过3轮听证会,预计6年后才能动工兴建新厂。
那些无法再利用,又不至于被填埋的垃圾,则要进入焚烧厂。
垃圾焚烧厂AMF位于哥本哈根。再过一个月,它将迎来不惑之年。
该厂宣传册的纸张由茧丝制成,“100%可回收再利用”。宣传册第一页仅有的一句话很显眼:your waste is green gold(垃圾即绿金)。
7月22日,AMF公关人员苏珊·克里斯琴森在电子邮件中解释说,“绿金”说的是当垃圾焚烧产生的热和电输送到居民家中时,垃圾就变成了财富。
之所以强调“绿”,是与那些燃煤发电厂进行比较,因为垃圾中含有有机物,而煤是黑色的。
苏珊住在哥本哈根市区,她家的一部分垃圾必定被送到AMF的焚烧炉中。
6月28日,一群中国参观者摘掉面罩,站在垃圾焚烧厂屋顶大口呼气、吸气。在此之前,他们忍受了一些作业间的异味。经过这些作业间时,AMF公关人员朱莉·拉尔森并未佩戴面罩,而是对着麦克风为参观者讲解。
据其同事苏珊介绍,面罩主要用来防止或减少吸入灰尘,但不能阻止异味进入鼻腔。
站在屋顶时,朱莉的手往远处一指,“那是丹麦女王的宫殿”。
在现有的垃圾焚烧厂附近将要兴建新的垃圾焚烧厂,与丹麦女王的宫殿相距不到1.5公里。
新厂建立并非一日之功。
朱莉称,这需要经过严格的立项和审批程序,耗时可能长达十余年之久。
新厂的立项经过了3年的前期准备,随后已用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两轮公众听证会,接下来会经过3轮听证会,预计6年后才能动工兴建新厂。
焚烧垃圾并非首选
数据显示,通过哥本哈根垃圾回收站的分类挑选,有73%的垃圾会被再利用;24%的垃圾被焚烧,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居民供电和供热;3%的垃圾被填埋或接受特殊处理。
苏珊提供的资料表明,在丹麦,总共有30多个垃圾焚烧厂,规模有大有小。所有的垃圾焚烧厂负责将垃圾转换成能源。
与众多垃圾处理公司一起,AMF加入了“垃圾丹麦协会”。会员公司中既有公众公司,也有私人企业。它们代表了丹麦将近三分之二的垃圾焚烧能力以及负责50%的公众垃圾回收工作。
AMF属5个市政厅所有:德拉厄自治市、腓特烈斯贝自治市、维兹奥勒自治市、托恩比自治市和哥本哈根市。它在哥本哈根设有9大垃圾回收站和1个垃圾焚烧厂。
垃圾焚烧厂每天要处理50万市民、4万家公司制造的垃圾。垃圾被焚烧后产生的能量,服务于14万户家庭,例如供热、供电。此外,AMF还拥有一个可控的大型垃圾填埋场。
(下转B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