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徐学明。

  ——专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徐学明

  3月31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发布2014年度《普惠金融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这是邮储银行连续第二年发布《普惠金融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末,邮储银行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ATM机6.6万台,服务触角遍及广袤城乡。

  自2007年成立以来,邮储银行一直坚持发展普惠金融。但是普惠金融运营成本很高,小微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风险也比较高,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如何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眼前的问题。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实体网点的作用会逐渐丧失,作为全国网点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对于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邮储银行副行长、董事会秘书徐学明。

  普惠金融不是一句简单口号

  记者:去年,邮储银行发布了中国银行业首份《普惠金融报告》。日前,你们再次发布这样一个报告,请问邮储银行发布普惠金融报告是出于什么考虑?

  徐学明:我们的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两点:一是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决定中关于“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二是在全社会倡导普惠金融理念,让弱势群体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另外,作为普惠金融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我们也希望借助这样一个载体,宣传邮储银行一直以来践行普惠金融所取得的成绩。

  邮政金融提供普惠服务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上溯到1898年大清邮政开办汇兑业务,邮政部门办金融已有上百年了。110多年来,邮政金融一直走的是普惠道路,比如,1919年成立的邮政储金汇业局,除办理储金、汇兑业务外,还办理保险、经营股票,抵押贷款等业务,当时储金局确立的宗旨就是“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1986年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业务,主要是为了方便百姓存款、取款。

  2007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成立,成立伊始,我们就确立了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自觉承担“普之城乡,惠之于民”的社会责任。八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自身网络优势,累计发放小额贷款9700多亿元、小微企业贷款2.35万亿元,有效解决了800多万农户和1200万户小微企业经营资金短缺的困难。可以说,我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邮储银行的普惠金融样板。

  记者:现在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一个热词了,从大银行到小银行,从银行到非银机构,从实体网点到网上众筹,很多机构都在强调要发展普惠金融,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徐学明: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构加入到普惠金融队伍中来。但是,普惠金融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它应该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是一种不能寄希望于赚大钱、赚快钱的商业模式,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厚积薄发才能实现的长远战略。我觉得,践行普惠金融,不能急功近利,必须用工匠精神,经过艰辛付出、千锤百炼,才能打造出普惠金融的服务品牌。

  比如像邮储银行,我们放出去的小额贷款平均单笔仅6.46万元,没有抵质押品,一个信贷员最多能管二百六七十个客户,平均不到200个客户,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劳人费马,运营成本很高,如果急功近利,静不下心来,这种业务是做不好的。

  金融服务离不开最后一公里

  记者:有人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今后普惠金融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实体网点的作用会逐渐丧失,作为拥有4万个网点的邮储银行,你们将如何应对?

  徐学明:的确,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乃至思维方式,网络可以打破时空,可以提高效率、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但是我认为,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不是万能的。互联网可以促进传统行业升级换代,但它不可能完全颠覆替代传统行业。P2P网贷平台最早于2005年起源于英国,之后在美国发展稍快一些,但是近十年来,它并没有改变美国银行业的基本运行模式,且规模也还不是很大。这些年来,美国的银行实体网点也没有明显减少。例如富国银行,它在过去三年中保持了6200家实体网点的规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其实,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银行服务渠道的多元化,实体网点、自助机具、网银、手机银行等,都是银行和客户联系的渠道。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金融业务特别是银行业务会根据产品的复杂程度及可获得的便利性、客户的年龄结构、体验要求等诸多因素在不同渠道间分流。在这一进程中,智能移动终端,也就是手机银行的发展速度应该会更快一些。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既然是金融,就要坚持风险管理为本,而且由于受到资本金的严格限制,互联网金融企业不可能把资产规模做得太大,它的优势更多还是体现在通道和平台上,主要适合销售相对简单的、标准化的产品。另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金融服务一定离不开最后一公里。邮储银行拥有4万个网点,遍布城乡,特别是有71%的网点分布在农村,可以说离老百姓最近,这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拥有庞大物理网络的邮储银行,也在加快互联网金融布局。这几年,我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速度很快,目前,在全行4.7亿客户中,电子银行客户已达1.15亿户。作为中国客户规模最大的银行,我们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李国华董事长指出,邮储银行要想实现“弯道超车”,必须加大互联网金融发展力度。为此,我行经过近一年努力拿出了新一轮IT规划,这个规划很重要的一个发力点就是积极布局互联网金融,下一步,我行要搞云平台、大数据平台,要发挥中国邮政实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优势,与股东邮政集团共同打造农村电商平台。为积极应对挑战,提高全员思想认识,加强各级管理者对移动互联时代银行转型的重视,今年年初,吕家进行长向高管层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布莱特·金的新著《银行3.0》。

  从长远来看,我们的目标是把邮储银行打造成为一家线下网点数量最多、线上功能丰富的银行,构建起一个O2O的立体化金融服务网络。

  可持续发展讲求规模效应

  记者:正如你此前讲的,普惠金融运营成本很高,而且据我了解,相对而言,小微企业贷款、小额信贷风险也比较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普惠金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吗?

  徐学明:您问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同时,可能这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我就结合邮储银行的实践来谈一下看法:

  要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我认为首先需要讲求规模效应,否则你的成本是降不下来的,那结果可能是解决了融资难,但无法解决融资贵,或者说是“普而不惠”。要做大规模,需要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比如网络规模足够大、客户数量足够多。所以,我觉得,大型机构更适合做普惠金融。

  第二,大型机构做普惠金融,必须得有一个合理的全功能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做支撑。像邮储银行,我们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要建设一家有特色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要做普惠金融的楷模。但是在专注做零售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把公司金融和金融市场业务做好,否则“金鸡独立”是难以支撑普惠金融的风险和运营成本的。对于这三块业务,我们把它比作“一体两翼”,零售是机体,公司和金融市场是“两翼”。近年来,我行信贷业务持续快速发展,已连续多年增幅排名行业第一位。特别是去年以来,在经济下行期,为加大服务“三农”、中小企业、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我行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今年1月份,信贷投放规模首次跃居同业第一,当月统计数据出来之后,我们自己都吃了一惊。由于信贷业务的快速发展,加之这两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存款增长已难以完全满足信贷发展的需要,过去大家都认为邮储银行的资金最富裕,但现在的情况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为此,我行加大盘活存量的力度,比如去年搞了中国银行业7年来首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盘活存量房贷68亿元,我们还积极拓展同业投资、投行、资产管理、债券借贷等新业务,通过有效盘活存量、加大创新力度,来提高收益,支持、支撑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有效控制风险,压降成本。去年底,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64%,是中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的50%。我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审慎的经营策略,不急躁冒进;主动向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印尼人民银行(BRI)以及世行等国际机构学习,打造一流的小贷技术;注重贷前调查,严把入口关,加强贷后管理,及时化解风险;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引入融资性担保公司,给客户增信;为客户提供“一条龙”式的交易银行服务,化解信用风险。在降低成本方面,建设流程银行,推行“信贷工厂”模式,等等。

  以上是从银行内部来看,最后也提两点建议:一是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要加大扶持普惠金融发展力度,比如给予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政府支持;实施信贷规模、风险权重、不良贷款容忍度、坏账核销等方面的差异化监管政策等等。二是建议全社会要共同努力,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让“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诚信文化成为社会的风尚和共识。

  专题采写/梁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