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7日,科迪乳业发布公告称,因涉嫌违规违法,证监会决定对上市公司立案调查。半个月前,科迪乳业曾被爆出“拖欠奶农1.4亿账款”的消息,随后其董事长失联传闻、公司停产、诉讼缠身、大股东爆仓及占用资金等事件不断发酵。


上市公司针对奶农欠款一事回复称,目前科迪乳业应付奶款合计为1.13亿元,2个月内正常奶款为7200万元,其余4100万元为到期未付。2019年一季报显示,科迪乳业账上货币资金高达17.7亿元。账户上有巨额资金,却又无法支付4100万元的奶农欠款,甚至还出现高达11.8亿元的短期借款,科迪乳业唱的又是哪一出啊?显然不合常理。


事实上,科迪乳业的这一幕操作并不陌生,今年以来已发生多起类似案例。其中,康得新2018年报显示,其银行账户“躺着”153亿元的现金资产,但两只本息合计15.63亿元的债券到期后却出现违约。再如,辅仁药业2019年一季报显示,其账户上有18.16亿元货币资金,但却爽约6272万元的现金分红。还有一个康美药业,一个“会计差错”,就能让300亿元货币资金“不翼而飞”。


按照四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在相应时间节点,其账户上都应该存有真实的巨额货币资金,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此暴露出部分上市公司涉嫌“账实不符”的问题,这意味着上市公司披露的财报数据涉嫌虚假披露或财务造假问题。


近些年来,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信披工作越来越重视,“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监管理念逐渐成型,并付诸监管实践。从近几年考核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总体的信息披露质量不断提高,但也有个别害群之马不断闪现。


上市公司信披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上市公司质量千差万别,公司治理也良莠不齐,对信披的重视程度也各不一样,因此,出现信披违法违规、甚至是财务造假行为的案例并不少见。另外,违法违规成本太低,一罚了之对违法违规行为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很多上市公司缺乏敬畏之心,导致一些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不高。


截至目前,康得新已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康美药业也遭到证监会的处罚,辅仁药业与科迪乳业均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但这几起案例的出现值得反思,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


康得新、康美药业、辅仁药业、科迪乳业等违法违规问题的曝光,无不体现出上市公司的“两面性”,辅仁药业如果不是因为分红出现“乌龙”,其存在的问题或许至今仍将投资者蒙在鼓里,而这也恰恰说明了提升信披质量的重要性。


笔者以为,提高上市公司信披质量,首先需要把对信披违规行为的“零容忍”真正落到实处。类似康美药业那样有组织、有预谋,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行为的,可根据影响的恶劣程度和后果的严重程度予以严惩,该退市的退市、该禁入的禁入、该判刑的判刑,决不能简单地一罚了之。


虽然当前《证券法》等法律法规仍存在一定短板,监管部门在处罚违法违规行为时经常会感到束手束脚,但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却是大有发挥空间的。比如,对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公司实施强制退市的规定,犹如一把严惩信披违规、严惩账实不符行为的利剑,完全可以成为监管部门以儆效尤的好工具。


□曹中铭(财经评论人)编辑 汪世军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