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这样的建筑方式吗?像搭积木一样,将每块预制板安装到相应的位置上,楼房的雏形就基本搭建完成。对,这就是装配式建筑的搭建方式。目前,北京市正在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根据2017年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今年,北京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的目标。

 

那么,装配式建筑和传统建筑有何不同?装配式建筑是如何出厂、运输并完成现场拼接?装配式建筑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新变化?

 

带着这些疑问,5月19日,新京报策划了大型直播《现场揭秘:像搭积木一样搭房子》,走进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装配式建筑服务商——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共同走近装配式建筑,见证装配式住宅的诞生过程。

 

在直播中,新京报记者兵分三路,通过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展示装配式现场施工,实地走访北京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昌平生产基地,还原装配式构件生产过程,以及参观住宅产业化集团装配式建筑展厅来展现一体化装修的效果。

 

此次,新京报联合今日头条、腾讯、新浪新闻、新浪微博、抖音、百度、快手等八大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引起了网友对装配式建筑的广泛关注。在直播中,网友通过实时评论和记者及嘉宾互动,反应热烈。

 

“像搭积木一样建房子”


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施工现场。

 

在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施工现场,新京报记者看到——“塔吊正在进行预制墙体的吊装,将这些在工厂提前加工好的预制构件,包括内外墙体、楼板、楼梯等构件,甚至是阳台、飘窗等等,进行现场拼装,就像搭积木一样,将每块预制板安装到相应的位置上,楼房的雏形就基本搭建完成。”

 

通州台湖公租房项目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站前街与通马路交叉口东南角,由北京城乡建设集团承建,住宅产业化集团提供建筑构件,是北京首批采用全产业化装配式主体施工和装配式装修施工的公租房项目之一。

 

相比于传统建筑模式,装配式建筑主体结构部件大部分在工厂流水线上模块化生产,现浇作业大幅减少,大大减少了建筑垃圾,有效缩短工期比传统项目工期可以缩短3-4个月。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燕通公司工程服务主管张印川介绍称:“台湖项目用到了外墙、内墙、楼梯、隔墙板等装配式构件,比如,预制外墙是由承重作用内页墙,保温作用保温板,防护作用外页墙经过可靠连接组成的三明治保温外墙板。经过三者复合,组成了复合A级防火墙板,保温效果、防火性能以及整个住宅居住舒适度大幅提升。”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在于精准控制,预制构件的尺寸精度高,施工现场的尺寸精度也是相匹配的,每块预制墙体底部有很多孔洞,这些孔洞是预埋的灌浆套筒,灌浆套筒的内径和钢筋的直径之差只有12mm,所以,现场技术人员会认真复核每一根钢筋的位置。”张印川说。

 

据了解,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为保证京津冀地区建筑构件市场供应,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积极组织复工复产,作为重要生产单位,燕通公司在加强疫情防控和人员管理的前提下,于2月17日开始复工;4月9日,各生产分部全部复工,产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截至目前,已生产3.2万立方米混凝土构建产品。

 

立足京津冀 打造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

 

住宅产业化集团旗下北京燕通建筑构件公司的昌平生产基地。

 

在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背景下,2016年3月,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应运而生。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运营平台,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在成立的第二年,就全资收购了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具有完整装配式全产业链资质体系的单体法人企业,并获得全国首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称号。

 

直播中,新京报记者来到北京市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昌平生产基地的生产车间,这个生产车间占地1.6万平方米,可容纳260名工人同时作业,所谓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使用到的一块块“积木”,都是在这样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

 

目前,该公司已拥有墙板、叠合板自动流水线8条,并在北京顺义、平谷,天津蓟州,河北承德新建部品生产基地。从2016年年产4万立方米发展到2019年40万立方米混凝土构件生产能力,覆盖构件深化、产品研发、构件制造、建厂咨询、构件吊装、灌浆服务等6个单元,包含17 类、1000 余种装配式构件产品。

 

据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燕通建筑构件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成传介绍,2017年至今,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进入快速发展期,先后参与完成了北京市保障房中心台湖、百子湾、平乐园、焦化厂、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项目的构件加工生产任务,完成了北京市保障房中心以外怀柔庙城、油脂厂、动感花园等13个项目的构件加工任务。目前,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下属的燕通公司年生产构件近22万立方米,占北京市场供应量的30%。

 

在成立短短四年时间内,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已经打造成国内产业链条最集中、设备技术最先进、总承包实力最强的装配式建筑集团级公司,并成为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部品供应商。

 

引领科技革新 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升级

 

在直播现场,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相关负责人也向新京报记者展示了制造装配式建筑构件所运用到的新科技。

 

记者了解到,每一个装配式构件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上面记载有原材料信息、工程信息、操作人信息等。这种“建筑构件建造管理信息系统(PCIS)”技术是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自主研发的,结合RFID无线射频身份证技术,为构件植入二维码芯片作为“身份证”,将建筑结构、构件制造、储运、安装等信息融为一体,并可实时扫描查询,实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信息化管理。该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多地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构件产品品质。

 

任成传向记者表示:“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另外一个核心技术,就是针对建筑纵向结构的保温及延长生命周期专业难题,改进研制成功了瓷板反打新型构件产品。”

 

据介绍,瓷板反打不仅突破了瓷板精确切割、瓷板精准定位等技术难题,而且产品精度实现毫米误差,减少了施工环节,缩短了施工工期,在此基础上,满足了新型装配式建筑物对建筑外立面定制化、个性化需求,填补了我国在住宅产业化产品生产领域的空白。

 

传统建筑的外墙板往往面临着保温和防水难题。在燕通公司的预制构件现场,记者看到了“三明治”式的夹芯外墙板,内侧是混凝土受力层、中间是保温层、外侧是混凝土保护层。

 

任成传介绍:“通过连接件将内外层混凝土连接成整体,既保证了外墙稳定的保温性能传热系数,也提高了防火等级。防水措施主要体现在板缝交接处,竖向板缝和水平板缝均采用了两道防水构造。”

 

此外,面对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建筑套筒灌浆无法在冬期施工、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检测、施工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经过反复探索、试验,研制出适合-5℃—10℃使用的钢筋套筒连接用低温灌浆料,填补了国内5℃以下套筒灌浆料应用的空白。同时研发了便携式套筒灌浆料搅拌、灌浆安装施工以及检测系列设备,有效提升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与质量。

 

目前,上述研究成果已纳入多部行业、地方、团体和企业标准,形成多项专利、软著、专著和学术论文,并在郭公庄一期公租房、平乐园公租房、台湖公租房、百子湾公租房、焦化厂公租房和北京副中心周转房等总建筑面积达18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住宅项目中得到推广应用。

 

构建总承包能力 致力改善居住环境


在住宅产业化集团装配式建筑展厅中,该集团设计研究院项目经理任世伟与新京报记者一起介绍相关产品。

 

作为扎根京津冀地区装配式建筑行业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主动对接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组建同一法人下装配式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平台,形成具有建筑设计标准化、部品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结构装修一体化、过程管理信息化等全链条整体优势的建筑产业化集团。

 

2019年,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成功中标北京市首个装配式设计施工采购工程总承包(EPC)示范项目。该项目用地位于顺义区后沙峪地区,总建筑面积38.29 万平方米,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通过设计阶段全产业链协同,优化施工组织,可有效节省成本。

 

目前,该项目正在有序推进。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通过EPC工程实践,将打破长久以来我国建筑业价值链割裂,造成的设计、采购、部品、施工环节分开经营的局面,根本改变各责任主体间往往相互制约、相互脱节,工程建设进度慢、成本高和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建筑顽疾。

 

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打造总承包一体化精品工程,为政府、业主提供高效率、高品质、节能环保的绿色住宅,为首都功能疏解、改善京津冀地区人民群众居住环境贡献力量,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今的北京市住宅产业化集团,已成为了引领行业发展的排头兵。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