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里外外这么一改造,效果特别明显,环境好了,散步遛弯儿的人多了!”谈起自家小区最近发生的变化,北京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新居东里小区居民王欣(化名)如是说。
一直以来,老旧小区往往面临环境乱、停车难等棘手问题。而在新居东里小区,经过拆违建、增绿地、建车位,在“党建+物管会”模式下,这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建成的小区实现了彻底的改头换面,成了名副其实的“新居”。在管理方面,该小区居民则探索推行了“4小时公益时间”这一自治创新模式。
党委牵头成立物管会,拆违建、修绿地,增停车位
近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了解到,自《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以来,该街道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快推动落实,努力构建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框架下的物业管理体系。在组建业委会(或物管会)过程中,广外街道始终坚持在流程上公开透明,在人员上层层把关,在决策上听取民意,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广外模式”。
去年以来,位于广外街道天宁寺南里社区的新居东里小区围绕“广外模式”框架,成立了物管会,并进行了一系列小区“更新”改造,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据西城区广安门外街道办事处天宁寺南里社区党委书记雷学娟介绍,新居东里小区有3栋居民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小区。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乱、停车难等成了小区亟待解决的难题。
“整个小区分为两个院儿,有289户居民,为了推动小区改造,征求居民的意见,2019年7月以来,社区党委先后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甚至把会议开到了院内,邀请居民现场提建议、说想法。”雷学娟向新京报记者介绍,去年5月《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实施后,天宁寺南里社区党委和小区所属的第七党支部抓住有利时机,在新居东里小区成立了小区物管会,该小区成为首批建立物管会的小区之一。随后不久,在街道、社区、物管会的共同推动下,新居东里1号楼以及2、3号楼这两个“院儿”的改造几乎同时动工。
新居东里小区居民召开议事会。受访者供图
“2020年,新居东里小区进行了综合改造,拆除违建、修整绿地,腾出了停车空间,小区环境焕然一新,重新回到‘新居’模样。”新居东里小区物管会副主任耿先生向记者介绍,如今,两个“院儿”的改造完工,既保留了部分树木和绿地,又腾出了35个车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停车难题。
改造前的新居东里小区。受访者供图
改造后的新居东里小区。新京报记者 张建 摄
推行“4小时公益时间”社区自治模式
平整的地面、新栽种的花草、新装的小区机动车和行人门禁……现在的新居东里小区可以说是“旧貌焕新颜”。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由于新居东里小区没有物业,改造完成后,停车位怎么管?院内环境如何保持和维护?面对这些问题,小区物管会经商议决定,用自治的方式给出答案。
对此,新居东里小区物管会委员戎先生向记者介绍,由新居东里楼院所在的第七党支部牵头,在原有物管会的基础之上成立了1号楼和2、3号楼两个自管会,负责院内车位管理和环境维护。为了更好地维护小区环境,在此期间,新成立的小区自管会中的成员们还提出了“4小时公益时间”这一自治创新模式。
什么是“4小时公益时间”?新居东里小区物管会委员白女士进一步介绍,这实质上就是一种小区居民义务执勤概念,即院内车主每个月自愿拿出4个小时的时间提供公益服务,内容为车位的管理、外面车辆进入的管控,以及大门的值守等。
居民自发值班记录表。 新京报记者 张建 摄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了响应,不少车主纷纷前来‘报到’,一个个名字清晰地记录在车主公益服务活动时间表上,从开始至今从未出现过断岗。”白女士向记者说,“因为白天个别时间没有安保人员在门岗,楼院所在的支部党员和居民志愿者主动请缨,很快就把门岗值班表排好了。”
小区居民在大门处值守。受访者供图
6月3日,新京报记者在新居东里走访时看到,如今,该小区的蜕变还在继续,小区物管会推行的“自治”已经步入正轨,部分居民自发成为“更新”志愿者。其中,不仅有门岗和车位管理人员,有的居民利用业余时间义务为小区打造木制花坛,有的居民则为小区制作了数十个文明公约提示牌、义务维修楼梯扶手等配套设施。
居民白宝中先生义务为小区制作木制花坛。新京报记者 张建 摄
“小区里里外外这么一改造,生活环境方面的‘更新’效果特别明显,环境好了,散步遛弯儿的人多了!”谈起自家小区最近发生的变化,新居东里小区居民王欣感叹:“生活环境焕然一新,秩序更加好了,居民的人心更齐了,邻里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减少,小区里再进行一些公共活动就更容易推进了。”
“这次改造,不仅让新居东里换了面貌,也让居民自治意识有了很大提升。”雷学娟表示,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后续多个“改造”议题已经提上了日程。
新京报记者 张建
编辑 杨娟娟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