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爱立信连续第4次来参加进博会。今年的进博会再次向所有关注大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强调和展示了中国政府在深化开放以及加强全球合作上的理念与愿望。”日前,爱立信东北亚区副总裁兼市场与公关部总经理吴立东在爱立信媒体沟通会上进行了演讲,并接受了媒体提问。
吴立东表示,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她看到了“非常好的一些积极的信号”。她强调,爱立信在中国已经有了超过120年的历史,是一家从1G到5G,长期参与中国通信技术产业建设的外资企业。“中国5G市场发展全球领先,爱立信将信守对中国的承诺,继续积极参与到中国的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做中国5G技术创新的推动者,中国数字经济的赋能者,以及中国可持续未来的共建者。”
吴立东(企业供图)
中国5G市场发展全球领先,爱立信将信守对中国的承诺
记者:爱立信如何看待中国5G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市场对于爱立信的意义如何?
吴立东:目前中国的5G市场发展在全球是非常领先的。工信部确认中国5G基站已经超过100万个,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5G独立组网网络。中国一直处于5G网络部署的最前沿,并在通信技术设备领域占到全球一半以上的份额,是主流电信设备制造商的重要市场。此外,中国还是顶尖5G应用科学领域的标杆和领跑者,是5G的创新中心,拥有极佳的平台。我们现在在中国的研发团队是在瑞典之外的第二大研发团队。
我们都能够看到,爱立信在中国开展的技术研发与创新,不仅仅是服务中国市场,也在服务全球市场。有预测指出,除了拥有巨大销量潜能之外,中国市场还为先进的5G技术提供了一个“测试平台”,在这里成为“领跑者”,就可以在全球部署网络时利用到这些技术。所以,虽然我们的市场份额有波动,但爱立信还是会保持对中国市场的承诺。
记者:面对市场份额波动,爱立信是如何应对的?有何长期计划?
吴立东:爱立信今年在中国市场上的份额出现了一些波动,为此我们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对组织结构进行了调整。此外,我们现在能做的是两件事情,第一个是继续投入我们自己的产品与技术。我们现在建构这张5G网络时还是有很多挑战的,比如能耗的挑战,而且要真正让5G赋能千行百业,还需要很多这张网络所不具备的能力,这些都是爱立信能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产品的研发,提供最好的5G产品给中国的客户,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是服务好我们的用户,虽然我们做了组织结构的调整,但调整也是根据我们目前中国的业务现状进行的,不影响我们对现有客户的支持,不影响为他们提供最好的服务。通过我们这两个方面的努力,我们还是希望、也有信心在未来能够重新赢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5G ToB推广要解决模式与差异化问题,规模化还需要更多企业参与
记者:5G ToB应用发展到现在,距离规模化应用还有差距,主要的困难在哪里?
吴立东:其实我们在5G部署之初就觉得工业领域是5G技术一个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但现在面临几个方向的问题。第一个方向是“模式”问题。爱立信和运营商对于5G技术是很了解的,但是运营商和设备商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我们并不知道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有了高质量的5G网络,但是要变成行业应用,其实它中间是缺少一个层次的,这个层次真的是要有很多的解决方案由提供商来填补。大家合力才能把5G技术用好。解决方案提供商的集成能力、应用开发能力是促成5G技术和商业应用大规模部署的重要能力组成。目前,在这方面全球5G技术的部署都存在这样一个差距。
另外,虽然5G的行业用例具有典型性和可复制性,但在实际的部署中,不同行业也不能完全照本宣科,因为行业应用场景的不同,也会有所差异。比如,银和瓷业的AI检测系统和我们在南京工厂的产品质量检测应用虽然都叫AI检测,但还是有细微化的差别。这就需要大量针对不同行业实际应用场景的定制和调整,这方面也是需要整个5G应用产业生态的成熟和投入,只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5G应用开发中,才可能实现真正的规模化。
记者:要填补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个层面的缺失问题,业界需要怎么做?
吴立东:因为我自己原来是做IT行业的,跟通信行业的模式有所不同。IT企业的成功,完全是靠强大的系统集成商来支撑的。IT行业的系统集成商和代理商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在行业信息化中的参与程度是通信行业还没有达到的。所以当我们做一个概念验证的时候,通常都是爱立信或者华为这种设备冲上去做,因为我们比较懂技术,然后再加上运营商,所以顶多还有少数的集成商参与。所以在这个方面,我们的产业生态里这个部分还没有成规模。
举个例子,爱立信在美国收购了Cradlepoint公司,这个企业以4G和5G专网解决方案见长,在全球有2000多家集成商帮它来做项目,所以它才可以做成一定的规模,也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从集成商的规模来讲,做应用一定要有更多的这种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要理解5G技术,并在规模上有一个长足进步的时候,从量变到质变才能实现。中国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在全世界是领先的,是花了很多力气去推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