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胡萌)1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在“《财经》年会2022:预测与战略”上表示,第三次分配领域,不是捐多少钱,而是更加广泛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如何做到科技向善。



蔡昉指出,科技向利很容易,从人工智能到互联网平台以及最近出现的元宇宙等,既能创新又能应用,但这些技术创新的导向,都还是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没有变成所谓的科技向善,即关注员工、关注消费者、关注供应商、关注合作伙伴、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关注全球化、关注气候变化等。“能力越强责任越大,实际上它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比捐一些钱更重要。”


现实到中国问题,蔡昉举例说,15岁到59岁是劳动就业的最好年龄,其中20岁到34岁是旺盛生育年龄。但在,她最好的生育年龄的大部分时间,还在努力攀登收入阶梯,同时也是家务负担最重的阶段。


“因此,人们的收入预算、时间预算都不利于她改善人力资本在就业中获得更高的职业地位,也没有时间生孩子,没有时间消费,没有时间提高自身,这些都变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蔡昉表示。


在他看来,在这里头,企业是有责任的,而且是有能力的。“消除‘996’等现象是一个三赢格局。”


调查显示,全体城乡居民平均下来,每天大概有300多分钟花在有报酬的劳动中,100多分钟花在没有报酬的劳动中,而无报酬劳动从宏观上说不创造GDP。如果把家务劳动、照料活动等无报酬劳动转化成社会化的,可以带来GDP的增长,也把人们从大量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育、养育、教育孩子的时间,提高人力资本,也可以购物、旅游刺激消费,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幸福感,提高社会的总福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