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中心主任董斌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典出:清·魏源《默觚·治篇八》;入世谈判关键时刻,越级电话彰显龙部长的责任和担当;朱镕基总理曾说:中美贸易协定几乎是在悬崖边缘达成的!感恩入世二十年国运兴盛,中国的家庭财富、企业财富和国家财富取得了今昔非比的增长。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改革开放40余年以来、尤其是中国入世20周年以来,推动国际合作、提升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仍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如何知已知彼、化危转机?


第一,要充分认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哪些挑战?


人才和知识储备是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大瓶颈。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短,在很多国际竞争领域内仍处初步阶段。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走出来整合全球资源势在必行。中国几十年来粗放式的迅速增长导致许多企业家有些急功近利,而欧洲很多企业是在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下一点一点发展,因此双方之间经常出现期望值不同的情况。中国企业暴发户式的心态,让欧洲企业又爱又怕。要想消除这种隔阂,中国企业就应当学会了解欧洲的工业文化、生态文明、企业治理等很多深层次的知识。不能因为对当地文化缺乏了解而在欧洲市场碰壁。至于投资领域,我认为欧洲的中小企业值得关注,还有一些高新科技,很多优秀的产品研发等。一方面他们面临继续投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面临市场开拓压力,相比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崛起的中产阶级,欧盟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要小得多。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天赐良机和广阔的用武之地。


第二,中国企业首先要向古人学习工匠精神,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古代之所以有丝绸之路,那是因为中国在过去千百年,积累了很


好的陶瓷、丝绸、茶叶的制作技术和生产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产品。当时欧洲皇室贵族趋之若鹜,欧洲百姓也以拥有产自中国的好新产品而倍感骄傲。中国的产品质量好也大大增强了中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现在呢?中国产品、中国品牌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太大名气,我们要反思自已遇到的问题。


所以党和国家重新提出工匠精神,重新鼓励职业教育,这是非常必要且是及时的。唯有好的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好的职业工人,才能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中国产品才有美誉度。服务行业也是如此,中国需要越来越多的受过专业培训的职业服务人才,未来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服务,也能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一条康庄大道。


第三,中国企业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我曾经在英国留学一年,对英国有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近现代工商文明的发源地,时至今日,英国在全球金融、创新、教育、消费品市场仍保持着巨大影响力。还有一些欧盟国家,看似人口、国国土面积和经济体量不大,但很多国家都有绝活。我以前在北京城建集团工作期间,有幸参与了2008北京奥运场馆临时设施项目总承包服务,自2007年4月开始至2008年9月北京残奥会结束,北京城建—荷兰德博奥运临时设施项目投标联合体圆满完成了施工难度最大的北京奥运临时设施服务项目(临时设施泛指为了满足赛时运行的需要而在赛前加建、赛后拆除的设施),当时积极学习、引进荷兰的跨国公司,力推北京奥运多建临时场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北京城建集团也通过奥运临时设施工程,学习收获颇多,锻炼了队伍、拓展了业务,有力地促进了海外业务的发展,也成功地把北京夏季奥运会临时设施领域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服务经验应用到2022年冬季奥运会中来。


第四,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推动中国企业抱团走出去。


中国在不断提升自身价值链地位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增强全球价值链参与度,让自身的发展与贸易伙伴更为紧密地融为一体,形成更为深入的互利共赢的分工关系,让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润滑剂效应发挥更大作用。很多“一带一路”国家羡慕中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取得这么大的经济成就,中国企业在很多区域完全可以复制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模式,可以抱团走出去在海外设立开发园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改善区域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水平、物流效率,提高区域互联互通水平。为提高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参与度,降低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为这些中国企业抱团出海创造条件。


第五,要认清发展形势,保持头脑清醒。


客观来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声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这里面有主观也有客观方面的问题。首先,中国企业开辟国际市场比较晚,中国改革开放才有40周年的历史。真正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国加入WTO以后,所以国际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新课程。很多中国企业只看国内市场体量大,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占领局部或全国市场,;加之国际管理、法律、财务、税务、营销、管理等专业人才匮乏、国际知识不足,开辟国际市场的积极性并不高。


中国相较欧美擅长的是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中国有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性价比优势,更加适合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这体现了中国制造的优势。但是,我们的传统加工制造业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就是要把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赋能到我们的产业里面。比如,西方国家非常惊叹我国在高速铁路、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


中国企业现在面临转型升级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压力,走出来整合全球资源势在必行。中国几十年来粗放式的迅速增长导致许多企业家有些急功近利,而欧洲企业很多是在一个长远的战略目标下一点一点发展,因此双方之间经常出现期望值不同的情况。中国企业暴发户式的心态,让欧洲企业又爱又怕。要想消除这种隔阂,中国企业就应当学会了解欧洲的工业文化、生态文明、企业治理等很多深层次的知识。不能因为对当地文化缺乏了解而在欧洲市场碰壁。


第六,助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欧优势互补、双赢合作。


关于投资领域,我认为欧洲的中小企业值得关注,还有一些高新科技,很多优秀的产品研发等。一方面他们面临继续投资压力,另一方面他们面临市场开拓压力,相较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崛起的中产阶级,欧盟的市场容量和消费群体要小得多。这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提供了难得的天赐良机和广阔的用武之地。


中国企业要学会借势,当前这个最大的势是中国政府力推的“一带一路”倡议,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崛起,英国脱欧、TPP 折戟,全球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疑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了发展的正能量,成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再平衡和国家间互惠互利、双赢合作的重要力量。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就宣传该倡议是一种推动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其目的就是扩大亚洲、欧洲、非洲以及最远地区之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环境,推动“需要新动力”的世界经济增长。


个人理解,一个人、一个企业甚至一个国家的价值取决于格局,“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一个大格局,这个高度在国际社会上比某国优先要高尚很多。


编辑 陈莉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