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 陈维城)“正在进行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海信升级安装的冬奥会场馆以及其周边近120台交通信号机系统,全部接入新一代管控平台。”2月18日,海信智能交通事业本部副总经理陈晓明介绍,智能交通不简单,更不是资本说了算,否则扎堆进来的互联网企业早就赢家通吃了。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积累了24年169座城市的经验。


近日,高德地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等权威机构共同发布的《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中指出,2021年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仅有8座城市拥堵同比下降。其中5座城市的缓堵项目由海信参与承建,占比超过6成。


榜单显示,这5座城市分别是西安、昆明、兰州、银川、贵阳。以银川为例,海信自2014年起协助交警承建“缓堵提畅”工程。数据显示,银川市城市拥堵指数已经连续5年下降,拥堵指数从2016年1.65持续下降到2021年1.30,下降21.2%,平均行车速度从2016年29.03km/h持续提升到2021年38.50km/h,提升32.7%。


早在1998年,海信开始进军智能交通领域,彼时智能交通的概念在国内落地不过3年时间。海信集团高级副总裁陈维强介绍,“我们专门花钱去调研,发现智能交通行业未来市场很大,而且国内没有形成领头企业和充分竞争格局,全国的底子都很薄弱。”


最初,海信确定了两条产品线:一个信号控制系统,这是整个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的核心;另一个公共智能交通系统。2005年,海信中标北京数字奥运工程智能交通项目,打开北京市场,迄今北京有近一半的信号机都是海信的。


有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智慧交通市场规模3547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到6948亿元,年均增速14.39%。与此同时,北京、深圳、上海等出台相关政策,智慧城市成为下一轮区域竞争的关键词,智能交通迎来更大发展机遇。


在这一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兴起,智能交通行业迎来许多互联网巨头入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来势汹汹”,智能交通市场新一轮竞争愈发白热化。


“智能交通以及与此紧密绑定的智慧城市建设,在有了好的理念、好的技术之后,交付是一个硬活。不少互联网企业和新进入的资本都在这个环节上栽了跟头。”陈晓明说,把人工交通调优经验和大数据经验融合起来,通过信号机一点点积累交通控制策略,这不是短时间能积累出来的,未来,行业应注重将人工调优的经验和大数据的经验融合起来。


另一方面,2021年以来,海信在智能交通领域布局不断。当年3月,海信家电公告,拟13亿元控股日本三电,拓展汽车空调压缩机、汽车空调产业。当年11月,海信拟出资近10亿美元收购西门子交通信号灯和其他道路交通控制系统业务。今年1月,海信集团参与中标了贵阳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项目,还中标青岛市南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项目。走向海外,中标了埃塞俄比亚的智能交通项目。


海信方面介绍,目前,海信智能交通积累了24年的经验,并以此为开端拓展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轨道交通、智慧建筑、公共安全等多个B端业务板块。


实际上,家电企业进军交通领域已有先例。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美的、春兰、奥克斯、格林柯尔等都曾宣布造车计划,最后铩羽而归。家电企业在经历上一轮造车潮“退潮”之后,近年来,美的、TCL、格力等企业纷纷从侧面进攻,在显示屏、空调系统、充电系统进行布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