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分化,我国是唯一一个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与经济共荣共生的银行业,也交出了2021年答卷。
近期,上市银行年报披露收官,贝壳财经记者重点梳理了首批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成绩单。19家银行资产之和占银行业总资产的约六成,“赚钱”能力也很了得,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在百亿级之上,工、农、中、建四大行和招行的归母净利润超过千亿元,19家银行2021年日均赚50亿元,资产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除了净利润、不良率等,绿色金融、普惠金融也被推到“C位”成了新的风向标。银行向绿色产业投入了多少真金白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有多大,支持区域协调发展是否有所体现?贝壳财经记者带你一起通过系统重要性银行财报透视中国经济。
去年宏观经济形势改善,多家银行净利润快速增长
15家银行归母净利润增幅达两位数
根据去年10月人民银行公布的我国首批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6家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银行和4家城商行在列,共19家。
它们按系统重要性得分从低到高分为五组:第一组包括平安、光大、华夏、广发、宁波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北京银行;第二组包括浦发、中信、民生、邮储;第三组包括交行、招行、兴业;第四组为工、农、中、建四家;第五组暂无银行进入。
贝壳财经记者梳理这19家银行财报看到,2021年各家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在百亿级之上,工、农、中、建四大行和招行的归母净利润超过千亿元,分别达3483.38亿元、2411.83亿元、2165.59亿元、3025.13亿元、1199.22亿元。19家银行2021年合计归母净利润18047.51亿元,以一年360天计算,日均赚50亿元。
在较高基数基础上,15家银行2021年归母净利润增幅仍达两位数,其中最高的是广发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1.09%;其次是江苏银行,达30.72%。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中信、华夏等行2021年净利润增速还创下近年最高水平。
多家银行在财报或业绩会上分析称,净利润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2021年宏观经济形势的改善,银行拨备支出减少,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等因素。值得一提的是,去年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无疑压缩了银行的存贷款息差,这是银行传统盈利的大头,不过多家银行采取“以量补价”的方法,即扩大信贷规模,对冲了息差下滑的影响,这也是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抓手。
只有上海银行、北京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2021年归母净利润增速没有达到两位数,其中浦发是唯一一家增速为负的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9.12%,不过今年一季度同比增速“转正”。从财报看,营业收入下滑是影响浦发银行2021年净利润的主要因素。此外,为给不良资产消化留“弹药”,银行业近年普遍加大了减值准备计提力度,这也会侵蚀利润。财报显示,浦发银行近年贷款减值准备计提规模都在数百亿元。
哪些行业风险改善,哪些风险高发?
17家银行不良率下降,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下降,房地产等不良贷款增量较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加大存量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多渠道处置风险资产,叠加提升风险资产的管理能力,银行资产质量整体改善。据银保监会此前披露的数据,2021年我国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3.13万亿元,同比增加0.11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水平。
2021年,系统重要性银行中有17家不良率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在0.02-0.2个百分点不等。从年末数值看,宁波银行、邮储银行、招行的不良率低于1%;最高的是民生银行,不良率为1.79%,同比上升0.03个百分点,也略高于银保监会公布的同时点行业平均不良率1.73%。
民生银行在财报中称,截至报告期末,公司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业和采矿业,两大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184.95亿元,合计在公司不良贷款中占比42.35%。2021年的不良贷款增量中,房地产业也是一个大头。
另一家不良率上升的是上海银行,该行也在财报中提到公司贷款和垫款不良率较上年末上升0.24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到个别房地产企业风险传导影响。该行2021年整体不良率上升0.03个百分点至1.25%,而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从2.39%上升到3.0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贷款不良率更是从0.26%猛涨到13.15%。
记者统计发现,由于部分高杠杆房企出现资金链问题,不少银行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上升,房地产业务风险也是业绩会上的热点问题。例如农行副行长崔勇表示,短期看,行业预期尚在修复之中,市场销售投资下降趋势还未扭转;建行首席风险官程远国表示,目前房地产行业出现波动,资产质量管控面临一定的压力,不过房地产正迈向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银行资产质量“保卫战”要面对的不只是房地产行业。例如平安银行2021年末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仅为0.22%,较上年末基本持平,但交通运输、邮电业贷款不良率达7.78%,年内大增了7.71个百分点;建行的房地产业贷款不良率从1.31%上升到1.85%,而采矿业不良率从3.35%上升到10.14%;浦发银行2021年末不良率最高的板块是农、林、牧、渔业,为12.1%,年初仅为4.7%,该行教育业贷款不良率则是从0.01%升到4.08%。
在2020年尚是众多银行不良“高风险区”的批发和零售业,2021年质量整体好转。例如农行2020年时批发和零售业不良率最高,为8.55%,2021年降到3.72%;工行的批发和零售业贷款2020年不良率为13.78%,2021年末降到8.31%。
不过银保监会在今年一次公开表态中称,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宏观经济面临三重压力,许多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仍面临困难,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持续存在,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银保监会将督促银行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法,严格贷款质量分类,做实资产质量,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碳中和元年,绿色信贷规模爆发
4家银行绿色信贷规模同比增长超100%
小微企业是产业链大动脉的“毛细血管”。2021年新冠疫情持续反复,监管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普惠金融力度,银行也纷纷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
“增速高于本行整体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是多家银行对普惠小微贷款增速的描述。据贝壳财经记者统计,19家系统重要性银行去年普惠小微贷款规模增速普遍在30%以上,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工行、中行的贷款规模增速超过50%。截至2021年末,工行、农行、建行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其中最高的是建行,达1.87万亿元。
降低贷款利率也是银行让利实体的做法。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去年银行普惠小微贷款利率普遍下降,其中国有大行利率相对较低,基本不超过5%。“大型银行拥有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相对低廉的筹资成本,业务模式标准化程度高,同时有强大的客户服务平台和后台数据整合能力。小型银行的比较优势则是贴近社区、贴近企业,人头熟,地头熟,更容易收集和运用市场主体的软信息。”一位监管人士曾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在2021“碳中和元年”,绿色信贷规模呈爆发式增长。有4家银行规模超万亿元,分别是工行、农行、建行、中国银行,截至去年末四者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为2.48万亿元、1.98万亿元、1.96万亿元、1.41万亿元;4家银行绿色贷款增速超过100%,分别是平安银行、上海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增速分别达204.6%、180.07%、140.75%、103.76%。
除了绿色信贷,过去一年中,各家银行也积极开展绿色债券发行、承销与投资,并在碳排放相关贷款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和实践。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同时,银行自身要提高能力建设、加强项目审核,警惕一些绿色金融支持项目涉嫌“染绿”、“洗绿”而滋生监管风险。此外,目前许多国有大行已开展环境压力风险测试,中小银行能力相对欠缺,要做好对高碳资产的划分和风险预警,管理好转型期可能面临的信用风险。
如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是工行的揽储中心,农行在长三角和西部地区投放规模较高
透过数据还能看出,银行在不同区域布局的策略和特征。
例如“宇宙行”工行,2021年末存款总额26.4万亿元,继续稳坐全球银行业首位。工行的揽储中心是哪里?从数据看,环渤海地区吸收存款最多,达6.89万亿元,占比为26%;长江三角洲地区吸收存款5.44万亿元,占比为20.6%。这两个区域贡献了工行全行近一半的存款规模。多个区域利润贡献比也较为均匀,多在11%-15%之间。
农行在西部地区的优势大于其他大行。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按地理区域划分,农行在西部地区的分支机构最多,达6776个;其次是中部地区,有5148个;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和东北地区分别有2000-3000个分支机构。
与较强投放力度成正比的,是西部地区为农行带来21.2%的营业利润及21.2%的存款,对比其他区域表现突出,且优于其他大行的平均水平。农行在财报中称,2021年还加大了脱贫地区和中西部偏远农村机具布放力度。
从贷款投放区域看,工行2021年各区域贷款规模都在增长,东北地区和境外地区不良率上升,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不良率均下降。从绝对值看,东北地区不良率最高,为3.42%;环渤海地区次之,不良率为2.14%。
和工行类似,建行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多个区域的分支机构利润贡献比也较为均匀,多在15%-17%之间;2021年各区域贷款规模都呈增长,东北地区不良率上升,其他区域不良率下降。
农行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贷款投放规模相对更高,在2021年末占比分别达23.8%、21.8%,合计达45.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贷款不良率也相对较低,2021年末为0.64%,环比下降0.24个百分点。不良率最高的是环渤海地区,达2.38%。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财富管理能力愈发重要
招行去年理财规模跃居全市场第一,银行大财富管理业务的收入贡献比整体还较低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叠加资管新规、“房住不炒”等供给侧改革政策的推行,资金加速涌入财富管理行业,银行财富管理能力愈发重要,多家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率已达到100%。
有“零售之王”之称的招行,去年理财规模超过工行跃居全市场第一,2021年末,该行理财产品规模突破3万亿元。工行、农行、建行理财产品规模超过2万亿元,其他破万亿元规模的银行包括中行、交行、浦发、兴业、光大、中信、民生。
但到目前为止,商业银行大财富管理业务的整体收入贡献还较低。以招行为例,按照集团口径,该行大财富管理收入包括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和托管业务手续费及佣金收入,2021年这一收入总规模达521.3亿元,同比大涨33.91%,不过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还不到16%。
“资管产品真正迈入净值管理时代,基于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大资管时代已经到来。”德勤中国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银行理财在固收领域具有较大的优势,产品创新发展的空间还是很大的,比如养老产品、ESG投资等。如果理财子公司能够发挥后发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引入市场化的机制,学习最先进的行业经验、吸引最优秀的人才,不断锤炼投资能力,持续丰富混合类产品、股票型产品和主流指数型产品线,理财子公司将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维妙 王雨晨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