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关于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下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发改委、工信部、中科院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规划》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推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做大做强生物经济。


《规划》是我国首个生物经济五年规划,是我国生物经济领域的首个顶层设计,标志着生物经济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生物经济是指通过可持续的方式,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来生产食品、能源、生物技术产品和服务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和。它涵盖了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生物环保等众多领域,呈现科技含量高、市场大、壁垒高和利润丰厚等特点,是具有创新活力、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今世界,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正快速发展,生命科学领域孕育着新的变革,生物经济正成为世界经济重要增长点。全球生物经济的发展蓝图日益清晰,蕴藏着巨大的经济、社会潜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随着多元化的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新一代生物经济将茁壮成长,万亿级别市场有望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科技突破不断涌现,青蒿素实现我国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目前在研的创新药数量居全球第二;产业创新持续活跃,生物领域成为投资热点,“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8%,现代生物发酵产品占全球70%以上份额;区域集聚效应明显,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成为全国生物经济创新高地,约80%上市企业、90%国家一类新药、85%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产品,来自这些区域;生物技术有力支撑新冠疫情防控,各项生物技术在临床救治,疫苗研发、药物和检测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为疫情的防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当然,我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比如,原始创新能力仍较为薄弱,基础生命科学理论、底层关键共性技术、高端仪器和试剂、生物信息资源等积累不够,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仍不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还比较少,疫情冲击国际开放合作等不利因素。要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


有鉴于此,《规划》重点把握了强化顶层设计、支撑国家战略、营造良好环境、统筹发展与安全等4个方面要求,明确了生物经济发展的坚持创新驱动、系统推进、合作共赢、造福人民、风险可控等5项基本原则,提出了大力夯实生物经济创新基础、培育壮大生物经济支柱产业、积极推进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加快建设生物安全保障体系、努力优化生物领域政策环境等5个发展目标。


《规划》是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为本,明确主攻方向,坚持创新引领,注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


贯彻落实《规划》首先要明确主攻方向。生物经济涉及领域众多,规划充分考虑生物技术影响渗透经济社会发展的时序和范围,聚焦面向人民群众在“医”“食”“美”“安”领域的更高层次需求,提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绿色低碳的生物质替代应用、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4大领域,以及创新能力提升、生物医药技术惠民、现代种业提升、生物能源环保产业示范、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生物资源保藏开发、生物经济先导区建设7项重大工程。我们要紧紧抓住这4大领域、7项重大工程,重点突破,精耕细作。


贯彻落实《规划》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壮大生物经济,“创新”是“牛鼻子”。《规划》将“坚持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发展生物经济的5项基本原则之首,强调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科研攻关机制,加快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必须加快提升生物技术创新能力,培育壮大竞争力强的创新主体,优化创新发展的区域布局,深化生物经济创新合作。


贯彻落实《规划》要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发展生物经济的重要基础和内容,只有生物具有多样性,才有可能使网状的自然系统保持稳定,而相对稳定的自然系统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石。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仅是植树和保护几个明星物种,保护的是整个生物体系,是包括它们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国家发改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负责人指出,从目标上看,希望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达到22万亿元,其中核心产业总量超过7.5万亿,从而使生物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随着《规划》的出台,将提供亿万赛道的创新热情,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动能。


文/蔡恩泽

编辑/宋钰婷

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