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档案
星河动力航天是国内民营火箭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成立于2018年,总部位于北京经开区。公司聚焦低轨微小卫星发射市场,布局了智神星一号中大型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和谷神星一号轻小型火箭两型核心产品,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全世界第三家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火箭公司,并且成为了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实现连续发射成功的民营火箭公司,率先迈入了小批量商业发射交付的阶段。2021年,公司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星河动力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百奇。受访者供图
走在亦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的大街上,时不时有一辆自动驾驶测试车疾驰而过。在经开区凉水河岸的“火箭一条街”上,一家叫做星河动力的航天公司,正在研发“太空专车”“太空高铁”。
在星河动力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刘百奇看来,公司的中大型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智神星一号,就是一辆“太空高铁”,可以批量把组网卫星送入轨道;另一款是轻小型固体运载火箭——谷神星一号,可以看作一辆“太空专车”,能够满足星座补网、试验星以及其他微小卫星的定制化、快捷化发射需求。“未来10-15年,人类将实现太空航行,可能在太空旅馆度周末。未来20年,可能实现太空采矿,普通人将进入太空、利用太空、开发太空。”刘百奇说。
成为北京市和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在让刘百奇感到十分荣幸的同时,也让他进一步坚定了信心,希望未来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运输企业。
离职创业拥抱商业航天,四年进入第一梯队
2018年,刘百奇离开了工作多年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创立了星河动力。彼时已经是某部门火箭总体技术专家的刘百奇,已经有了15年的航空航天从业经验,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
担任公司总裁的刘建设同样是个“老航天”,作为液体轨姿控发动机专家,同样有着15年的航天型号研制经验。作为执行副总裁的夏东坤,也具有11年的航天型号研制与战略管理经验,曾经获得过航天某院的技术改进奖十余项。可以说,这是一个出身航天一线、对市场和技术也有着深刻理解的创业团队。
“中国航天经过60多年发展,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刘百奇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互联网、人工智能、新能源、自动驾驶、无人机等领域的发展,这些行业也吸引了一部分航天人离开体制,进入到了很多领域的创业公司。“这些航天人不论进入哪个行业,他们都传承并发扬了中国航天精神,把严慎细实的作风、扎实深入的专业能力、卓越的执行力带到了新的领域。”刘百奇说道。
2018年2月份公司成立,7月份拿到第一笔2000万元的天使投资,刘百奇的创业之路就这么迈开了步伐。然而,相比于2015年就开始的国内第一批商业航天企业,星河动力显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那个时候,行业内普遍认为头部企业已经形成,对于星河动力这样的后来者,很难有成功超越的机会。这其实给企业不论从招聘、融资还是供应链合作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刘百奇表示。
从体制内到出来创业,从国家买单到客户买单,刘百奇明显感受到,从身份到机制都发生了变化,他也学会了通过股权激励、扁平化管理等方式来激发公司的活力和大家的积极性。而公司面向市场卖服务,则更考验公司的技术实力。
“在面向市场的时候,新的产品,尤其是像火箭发射这样高风险的产品,要想获得市场的认可,最重要的还是用成绩说话。”公司成立以来,旗下的谷神星一号连续进行了两次发射,都获得了成功,火箭入轨精度达到百米量级。这样的成绩给公司带来了良好的口碑,也给予了客户信心。公司进入行业第一梯队,赢得了十余家卫星公司的发射服务合同。
坚持自主创新,“太空运输公司”瞄准蓝海市场
2020年11月7日,对于星河动力来说是一个格外重要的日子。这一天的15时12分,随着“5、4、3、2、1”的基地指挥倒计时结束,星河动力软件技术部副部长刘志方重重地按下了发射按钮。他发现,手中的鼠标“已经沾满了汗水”。
随着同事激动地宣布“星箭分离”消息,所有人都忍不住拥抱欢呼,或跑动,或蹦跳,或喜极而泣:“谷神星一号”首飞成了!
公司首发火箭首飞成功的场景,刘百奇至今记忆犹新。“但是我们深知,在航天领域,成功不代表成熟,成熟不代表可靠,一发、两发成功,还不代表发发成功,所以我们依然会像对待首飞一样,认真对待每一次发射。”
谈到用四年时间走到第一梯队的历程时,刘百奇表示,这一切都根植于公司坚持走差异化发展路线。“一方面,星河动力坚持产业思维,从市场需求出发,研制市场真正需要的商业火箭,这使得星河动力在谷神星一号火箭首飞成功之后,快速完成该型火箭的量产,并且获得了大量的市场订单。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技术自主创新,自主掌握火箭总体、动力、控制和结构等全部的设计技术,这使得星河动力的运载火箭具备了更高的性能、更低的成本、更高的可靠性。”
刘百奇喜欢把星河动力比作一家太空运输公司——用火箭把客户的卫星、飞船等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收取运输服务费。他的“太空专车”“太空高铁”们也在时刻等待着未来的乘客。“未来5-10年,全球将发射超过20000颗卫星,而火箭是卫星进入太空的唯一运载工具,市场需求非常大。”刘百奇表示。
“目前,全世界在研和在役的商业运载火箭有100多型,主要分为轻小型运载火箭和中大型运载火箭两类。”刘百奇表示,在轻小型运载火箭方面,星河动力是全世界第三家进入500km太阳同步轨道的民营公司,与国外的一些主要竞品火箭相比,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一号火箭不论从运载能力、成本和发射成功率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打破技术壁垒,政策利好点燃创新发展动力
放眼全球,刘百奇坦承与国际巨头相比,仍然有不少的进步空间。星河动力正在研发的智神星一号中型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目前已经初步突破了垂直回收高精度制导控制、液体发动机深度变推等关键技术,未来还需要通过液体火箭入轨飞行试验、回收飞行试验一步一步验证方案和相关技术,先实现入轨回收成功,再逐步提升火箭回收的成功率。
刘百奇表示,公司去年9月被评为北京市和国家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星河动力也会继续贯彻国家倡导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发展思路。入选“专精特新”,也让公司可以有机会“解锁”更多的政策利好。刘百奇透露,公司目前正在申报经开区对专精特新企业开放的研发费用增长激励政策。
“从‘火箭一条街’到去年成立北京亦庄卫星网络产业联盟,再到岁末年初正式印发《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支持星箭网络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经开区为越来越多像星河动力一样的商业航天企业营造了协同发展的沃土。”刘百奇说道。
“新政策的发布,尤其是在研发补贴、人才落户等方面的针对性政策,进一步点燃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刘百奇说道,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自己对于星河动力的明天也越发充满信心。“我们希望未来能成为世界一流的航天技术企业。”刘百奇表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许诺 编辑 徐超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