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银行网上商城。 图源:截图


工商银行旗下电商平台“融e购”即将在6月30日晚间正式下线。根据工行发布的公告显示,由于业务调整,“融e购”个人商城相关服务,以及企业商城公开销售、商圈销售、跨境贸易等相关服务将停止服务。


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获悉,在工行之前,已有多家银行关停或剥离了旗下电商平台。至此,曾经声势浩大的银行“电商探索浪潮”走到了尽头。


有银行业内人士向贝壳财经记者透露,银行系电商集体关停或剥离,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回归金融本业。与此同时,银行电商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因此关停或剥离亦在意料之中。


不过,作为银行对场景金融的“初次尝试”,银行探索电商模式并非毫无意义。有业内专家指出,银行对电商的探索,为其在数字化转型初期带来了业务增长和经营思维的转变,为后来对场景金融的探索奠定了基础。


银行悄然调整电商业务


自去年起,银行系电商相关业务的调整已在银行内部悄然开始。


“去年各家银行就已经反复研究旗下电商的整改方案。”某银行内部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银行的经营范围并不包括电商业务,为了合规经营的考量,金融监管部门要求银行停止或剥离旗下电商平台。


各家银行对于电商平台的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据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农行的“兴农商城”已在年初交由农银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建行的“善融商务”运营主体也在今年变更为建信金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民生银行直接宣布关停了民生商城系统。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亦表示,监管部门出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剥离与金融无关的一些子公司,专心经营银行自身的业务,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这个背景当中,银行系的电商平台被剥离是未来的趋势。


不过,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即便是没有监管部门的“窗口指导”,银行系电商的没落是大势所趋。关停或剥离亦在情理之中,因此不会对银行自身的经营产生影响。


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在银行电商成立之初,确实为银行的手机银行、电子支付等业务带来了巨大的流量,也从一定程度上拉动了银行的贷款业务。但近年来,银行电商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弱,其业务逐渐变得边缘化。


银行电商平台地位的变化,在年报中亦有所体现。近年来,多家银行在年报中对其电商平台“绝口不提”。如“融e购”的相关情况,自2020年开始就再未出现在工行年报中。而建行在2017年之后就不再提及其“善融商务”企业商城的累计成交金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发展电商平台主要面临两个挑战,其一是网购的流量入口已被互联网公司“瓜分”殆尽;其二是银行自身缺乏互联网思维,在产品丰富度、用户体验等方面与互联网公司的电商平台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银行受限于体制机制和组织文化,较难对电商用户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其电商平台用户体验相对一般。


光辉岁月走向落幕


2012年6月,建设银行对外宣布推出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善融商务”,挺进电商市场,拉开了银行布局电商平台的序幕。在此后的数年间,银行系电商林立于市场间,2013年,农业银行则推出了“E商管家”电商平台,同年上线的还有中国银行的“中银易商”。直到2014年1月,工商银行旗下电商平台“融e购”正式上线,国有五大行均已踏上自己的电商路。


“银行做电商最初目的,是对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进军传统金融进行反制。”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随后银行做电商的好处也逐渐显现,电商成为传统银行业务发展中独特的优势所在,通过电商平台,银行可以提升客户黏性,为自身业务赋能。


银行系电商成绩在刚开始的数年中的确表现惊人,迎来轰轰烈烈的开场。


建行年报显示,2013年底,“善融商务”交易总额超过300亿元,其中B2C交易超过10亿元。2014年,“融e购”注册客户数超1200万人,交易额突破700亿元。而工商银行发布的年报显示,2015年,“融e购”的注册用户超过3000万户,交易额超过8000亿元。对比京东集团2015年业绩报告中4627亿元的交易总额,“融e购”的交易金额远超京东,成为国内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电商平台。


在工行“融e购”上线一年之际,时任工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的侯本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融e购”已成为部分商户战略转型的重要平台,部分知名商户已开始将经营主战场从以价格战为主的传统电商网站,向以“品质为先”的“融e购”转移,交易份额也已逐渐超过其在其他电商平台的销售占比。


有分析人士指出,银行系电商可以取得如此成绩,其背后数量庞大的客户基础功不可没。但局限于互联网思维缺失等因素,银行系电商最终未能笑到最后。


近年来银行系电商平台逐渐走向没落,头部电商的交易量却在与日俱增。到2019年,淘宝与京东仅“双十一”当天的成交额就达到了银行系电商全年交易额的10%以上。至2022年,银行系电商集体被剥离或关停。


场景金融探索再出发


银行系电商的光辉已经成为历史,但这样的尝试并非毫无意义:这开启了银行对场景金融的探索之路。不再执着于做电商平台的银行,将更专注于金融服务本身,借助已有的场景,让金融服务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当初互联网电商平台 ‘野蛮人’的闯入,让传统银行业看到了场景对于金融业务带来的变化,在竞争激烈的洪流中,银行原来可以从等待客户上门的 ‘坐商’,变为无处不在的 ‘行商’。”一位银行人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借助已有场景的流量,金融服务的增长可以更加迅速。


实际上,近年来银行业均在开放银行(API)方面进行探索,多家银行还曾召开“合作伙伴大会”,通过与大流量平台、多个细分领域场景平台的合作,形成“开放金融联盟”,将金融服务渗透到平台用户的日常使用之中。


浦发银行在2020年发布的《开放银行2.0—全景银行系列蓝皮书》中指出,开放金融联盟可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需要的能力出发,在科技、业务、生态等方面广泛挖掘资源共享机会,最大化发挥联 盟的平台价值,促进联盟成员共同发展。


“银行发展场景金融,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推动银行从‘资金中介’迈向 ‘服务中介’。”对于银行未来场景金融的发展,董希淼建议,银行可以从自身资源禀赋和业务战略出发,基于核心和重要用户群体需求,与外部机构深度合作,融入多种场景,相互赋能、协同创新,实现多方共赢。在发展场景金融过程中,银行还要有务实理性的战略规划,有容错试错机制,以及灵活、敏捷的体制和组织文化。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王雨晨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