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通州区城市绿心公园。图源:受访者供图


8月下旬过后,随着生态环境部的一则通知,通州区多了一个头衔——气候投融资试点之一。


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被北京的“两区”建设总体方案赋予了两大空前定位——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近年亦持续践行绿色北京发展战略。


入选生态投融资试点,通州区优势何在,背后有哪些故事,下一步规划如何?在与通州区政府相关部门的交流中,我们尝试找到答案。


区长上阵答辩,首批试点通州入选


“首轮评审的时候是孟区(通州区委副书记、通州区政府党组书记、区长孟景伟)亲自汇报、亲自答辩的。”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刘志平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委下发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后,通州区快马加鞭组织动员起来,积极准备试点实施工作方案。翌年4月,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组织专家进行了全国试点申报地的首轮评审,孟景伟发言并介绍了通州区的试点方案。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不仅是通州区,多个申报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地方均由“一把手”上场答辩。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曾提到,像河南信阳、内蒙古包头等地,直接由市委书记或市长亲自参加答辩。


第一轮评审结束后,通州区收到了试点方案的反馈修改意见,并立即召开专家座谈会,逐条研究讨论方案内容,汇总了方案修改意见。第二轮评审结束后,最终确定的试点名单于8月上旬公布,通州区成功入选。


刘志平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本次气候投融资试点申报和评审历时八个月,时间紧、任务重,虽然过程中时常倍感压力,但参与申报任务的同志们都充满信心——“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通州区绿色金融发展势头愈加可期。‘十四五’期间,伴随着每年千亿以上的投资规模,城市副中心在绿色发展方面将具有更加突出的政策优势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中指出,气候投融资是指为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和低碳发展目标,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投资和融资活动,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范围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方面。


“气候投融资不仅是绿色金融的一部分,还是其中最重要、最聚焦的部分。” 北京城市副中心“两区”顾问委员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相较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更聚焦双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主要的解决之道与能源紧密相关,全球的化石能源预计百年后将消耗殆尽,因此无论是从低碳发展还是应对化石能源枯竭的角度,发展替代能源都是必然趋势。而在工业社会,能源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心脏,革新能源系统,相当于为国民经济的心脏动手术。


至于试点的目标,《气候投融资工作方案提出》,通过3-5年的努力,试点地方基本形成有利于气候投融资发展的政策环境,培育一批气候友好型市场主体,探索一批气候投融资发展模式,打造若干个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平台,使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向气候投融资领域充分聚集。


如何做好气候投融资试点?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日前撰文提出,需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其中一项即为坚持因地制宜。


例如,相较通州区将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海绵城市、气候韧性城市等领域为突破口,北京市另一入选的试点地区密云区则提出将着力探索构建以生态保护为引领的“活水、盘林、促产、降碳”气候投融资模式。


“气候投融资试点地一定要有其特色,可以让试点地能在气候投融资方面为其他地方做出表率。通州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副中心在绿色建筑、森林城市、全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碳交易等方面都具有区域特色。”蓝虹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绿色金融的通州样本:绿色市场主体汇聚,行业标准陆续发布


此次上榜气候投融资试点前,通州区的绿色金融发展已走在了前面,为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北京的“两区”建设总体方案,着重赋予了城市副中心两大空前定位——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


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文件还具体提出,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创新金融产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及技术研发。


“国家层面提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赋予金融的任务就是用绿色金融赋能低碳发展。” 通州区金融办副主任孙国卓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表示。


孙国卓告诉记者,通州区金融类企业目前已超350家。今年上半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9.8%。1至7月,全区金融业税收占全区比重达13.2%,其中绿色金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绿色金融功能主要承载区和先行示范区,城市副中心绿色信贷余额突破240亿元,绿交所累计实现各类环境权益交易量超9300万吨,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已在全市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


据孙国卓介绍,通州区金融办近年围绕绿色金融开展的工作,可归纳为“政策、市场、创新”这三个关键词。其中“市场”即指加快引入绿色市场主体。


“我们对绿色金融企业在开办、展业及人才等各方面也给予全方位政策支持。同时,配合市级部门研提《“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为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下一步还要争取跨境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绿色股权投融资等政策措施在副中心先行先试。”孙国卓提到。


绿色发展特色鲜明的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管委会副主任张逢今年6月曾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中表示,在企业构成上,运河商务区金融企业数量较前两年翻了两番,产业结构从以地产开发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总部经济和金融业为主,现代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总部经济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2021年,园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832亿元,利润42亿元,全年完成税收49亿元,形成区级财力11.25亿元,以五十分之一的地域面积贡献了五分之一的税收支撑”。


作为副中心绿色金融发展的“明珠”,北京市首家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交所”)已于近日迁入通州落地展业。


绿交所的前身是成立于2008年8月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发展至今已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市场之一。2021年11月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提出,将高水平建设绿交所,承建全国自愿减排(CCER)交易中心。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推动绿交所在承担全国自愿减排等碳交易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


就在不久前,通州区生态环境局与绿交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气候投融资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副中心气候投融资走上快车道。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通州区与绿交所的合作协议内容主要涉及搭建气候投融资项目库、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平台与推动人才队伍绿色低碳能力建设三大方面。


孙国卓介绍道,除了绿交所,通州区还引入了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等一批绿色金融智库。绿金院成立全球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投融资研究中心,与蚂蚁集团合作设立国际化绿色科技公司,助推副中心绿色金融科技和ESG投融资市场发展。


而华夏理财、首钢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中美绿色基金、北创低碳科技基金等绿色金融特色企业也实现进驻,北京银行、中国银行、华夏银行设立三家绿色金融专营支行,三峡新能源、中际联合等绿色企业实现上市,各类国际化、专业化的绿色产业要素加速向城市副中心集聚,以碳金融为特色的绿色金融产业集群正不断发展壮大。


发展绿色金融,以及进行气候投融资试点,同样需要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


“做好绿色金融首先需要绿色标准。”孙国卓告诉记者,通州区支持绿金院、绿交所开展绿色金融标准研究,《环境权益融资工具》《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碳金融产品》等绿色金融行业标准陆续发布。孙国卓表示,做好绿色金融还需要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全市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北京首支百亿规模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一批绿色金融领域首创性业务在通州实现落地。


绿色金融标准之所以关键,在于标准有助于降低绿色金融活动主体的成本,提高绿色金融市场运行效率。


例如北京绿交所与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牵头编制的《碳金融产品》。北京绿交所董事长王乃祥今年6月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曾表示,《碳金融产品》标准在碳金融产品分类的基础上,给出了具体的碳金融产品实施要求,为金融机构开发、实施碳金融产品提供指引,有利于有序发展各种碳金融产品,促进各界加深对碳金融的认识,帮助机构识别、运用和管理碳金融产品,引导金融资源进入绿色领域,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最新政策方面,今年9月,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了《“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将绿色金融发展与北京“两区”建设紧密结合,积极构建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创新引领为特色、以低碳持续为导向、以保障安全为底线的绿色金融体系。


新城“白纸好画画”,绿色建筑助力“双碳”


在气候投融资试点中,针对绿色建筑等领域创新开发气候友好型绿色金融产品也将成为通州区的一项主要工作。


通州区作为一座建设中的新城,从城市规划设计起即以绿色低碳理念引领。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2021年城市副中心全区新建建筑100%实行绿色建筑标准。


刘志平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以往的污染防治手段大多是坚持末端治理,而现处于大建设时期的城市副中心,在建设规划时即注重从源头减污降碳,通过超低能耗建筑、近零排放建筑等手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白纸好画画”,蓝虹打了这样一个比方。


绿色建筑之所以值得关注,在于建筑行业也是碳排大户。据北京绿色金融协会常务理事邵诗洋介绍,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全过程碳排放总量实际上占到了全国排放量的一半以上,主要来自两头——上游的建材包括钢铁、水泥等,以及下游的建筑运营,建筑行业的碳排放管理对于我国节能减排一盘棋的规划来说意义重大。


9月中旬,北京城市副中心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建管局局长、通州区副区长卢庆雷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已有67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面积约1005万平方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此次投融资试点申报中,通州申报的重点项目中包括张家湾设计小镇创新中心近零碳排放智慧能源示范区,该项目将安装光伏发电系统,预计将大幅降低排放。


上述智慧能源示范区地处张家湾设计小镇。通州区“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张家湾设计小镇将聚焦创新设计和城市科技产业,打造成北京设计之都、数字之都的重要平台。


而坐落于通州区大运河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称得上是副中心的“城市绿肺”。这座总面积达11.2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园于2020年9月底正式开园亮相。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城市绿心运营一年,固碳量为5028吨,碳排放量为3097吨,率先实现了碳中和。


“开展气候投融资工作,不仅要着眼于减缓气候变化,更要将适应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这些理念结合起来。”据刘志平介绍,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建设依托非首都功能疏解,率先探索并建设了生态保育核,通过保留自然植被、植物播种、种植混交林、异龄林等多种方式,渐次形成荒草、灌草、疏林、密林的风貌,以生态的方法实施生态修复。


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管理单位统计,在开园的短短一年中,已经监测到了70多种飞禽走兽,绝大多数在生态保育核范围内被发现,其中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雀鹰、灰脸鵟鹰、纵纹腹小鸮、短耳鸮,刺猬、黄鼬等,近自然的栖息环境使绿心内的野生动物种群越来越壮大。


通州区体现绿色理念的建筑实例还有很多。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今年即将开门营业的北京远洋乐堤港项目写字楼获得了有绿色建筑界“奥斯卡”之称的LEED金级认证,建筑整体节水率超40%,节约能源费用达15%。


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还将在张家湾、宋庄、台湖等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绿色低碳示范项目。


通州区金融办亦提出,将强化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力度,配合研提副中心开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相关工作意见,引导绿色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等社会资本支持绿色建筑项目及绿色建筑领域的技术创新。


气候投融资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正在制定


在采访中,刘志平与孙国卓均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提到,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涉及部门多、覆盖领域全、参与主体广,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全局性的重大工程,需要全区多部门通力合作,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高标准落地落实。


“下一步,我们将大力推动绿色金融机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向城市副中心聚集,在副中心发展各类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推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北京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先导承载地。”孙国卓这么表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通州区正抓紧制定气候投融资试点的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晰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将试点工作落实落细。


“围绕着气候投融资,涉及的一定不仅是金融问题,还涵盖财政、资金流运作、技术革新等方方面面,将会成为各方利益的重组与结合。”蓝虹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绿色金融试验区主要由央行牵头,气候投融资试验区则由生态环境部起着主导作用,央行在激励金融机构为低碳项目提供资金方面,其政策工具具有优势;生态环境部在什么是最关键的低碳项目,以及对气候投融资项目认定等方面,具有优势。一个是绿色金融资金的供给方,一个是绿色金融资金的需求方,二者需形成有效对接,理清项目的收益流,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气候投融资机制。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