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建筑机器人还在实验室,如今已在工地大展身手,甚至有的建筑机器人开始走进直播间,展示它们流畅自如的动作和高质量的劳动成果。这样的施工场景完全不同于传统建筑工人每天与钢筋、混凝土、砖瓦为伴,更是避免了高空作业、挥汗如雨。
虽然房地产行业还在经历新一轮调整,新的发展模式还在探索,但是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在紧跟国家政策方向的前提下,很多房企将高科技智慧建造作为未来战略升级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主战场。
近年来,碧桂园持续发力科技智慧建造的研发和施工现场的应用。企业供图
传统建造模式面临转型升级
近日,碧桂园首场机器人直播盖房吸引了超万人在线观看。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混凝土天花板打磨机器人、砂浆喷涂机器人、测量机器人……这样的施工场景在5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事。
相比之下,传统建筑工人则是用手推车搬运笨重的施工材料,甚至爬到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上施工。而在传统建筑工人手抬肩扛的背后,传统建筑业仍然占据我国支柱性产业地位。据住建部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9.3万亿元,同比增长11%,为社会提供了超5000万个就业岗位。
传统建筑业发展受到多重制约,亟须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图/IC photo
但是,传统建筑业发展受多重制约,最为明显的是用工老龄化问题凸显,用工荒、用工成本上升等问题加剧。改变以往粗放的生产模式、助力行业生产方式革新或者升级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建筑业亟须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正朝着“双碳”目标迈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部分房企提前在此布局,建筑施工场景已经发生变化。
比如,在2020年启动的北京工人体育场改造复建项目中,为实现“传统外观、现代建筑”目标,北京建工研发出一整套“绿色智造”方案。地面平整机器人实现10万平方米地面平整智能作业;此外,为解决超大异型清水混凝土结构施工难题研发的数字化模板生产体系比传统木工的工效提高10余倍。
碧桂园北京区域廊坊凤凰湾项目也通过应用包括建筑清扫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等在内的建筑机器人,使得作业效率、施工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据凤凰湾项目的工程负责人丛立涛介绍,建筑清扫机器人主要解决建筑施工楼面小石块及灰尘清扫难题,重点解决了清洁行业人力资源紧张、成本上涨、清洁效率低下等问题。其整体功效为传统人工的3倍,空旷区域清洁效率超过1000平方米/小时。而地面整平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精度都远高于人工,施工作业面平整度可达+5毫米的标准,大部分作业面1次成型,工作效率约为人工的1.5倍,作为精度按国家规范质量验收标准可达95%以上。
“从实践应用来看,建筑机器人通过高质量、稳定地施工,以及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工地管理,提高了作业效率,大幅减少了施工的返工率。此外,通过科学的材料算量系统,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降低工业污染排放及碳排放。”丛立涛如是说。
从目前来看,科技智慧建造优势较为明显,行业生产方式升级也是大势所趋。虽然我国智慧建造尚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数字技术加速发展并与建筑业不断融合,必将推进智能建造的技术升级和管理升级。
中国房地产行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政策多维发力下,中国房地产行业将迎来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阶段。因此,未来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领域有着广阔发展空间。
今年初,住建部发布通知,提出“十四五”时期是加快建筑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重要目标是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2月24日,在国新办就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举行的发布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张小宏表示,力争到2025年,新建装配式建筑占比达到30%以上。同时,推进建筑机器人典型应用。研发关键技术,编制相关标准,形成一批标志性建筑机器人产品,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的人工作业,提高工程建设机械化、智能化水平。
对此,中指研究院分析人士认为,叠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未来地产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将更加明显。而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和工具推动产品、服务的智能化,能够有效提升产品品质和运作效率,强化核心竞争优势,全面赋能企业发展。
事实上,早在2020年7月,住建部等13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从房企来看,近几年,很多房企都在发力智慧建造与建筑工业化。比如,在装配式建筑的赛道上,万科、碧桂园、招商蛇口、绿城中国、新城控股等都积极布局,同样也有远大住工、中国建筑、北京住宅产业化集团等专注于装配式建筑的“专业赛手”。
其中,万科早在2003年就提出了住宅标准化和产业化的概念,并对装配式建造进行探索,其自主研发“5+2+X”建筑工业化体系,在设计上高度标准化和模数化,提高施工建设效率。
碧桂园旗下的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简称“博智林”)通过科技赋能,让机器人上岗建房的梦想成为了现实。截至2022年9月底,博智林已有32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超600个项目,累计交付超1600台,累计应用施工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多机协作施工也在部分项目环节得到验证。
截至今年9月底,博智林已有32款建筑机器人投入商业化应用,服务覆盖30个省份超600个项目。企业供图
从具体项目来看,大型公共建筑在智慧建造应用上也很突出。比如,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剧院,其公共空间有的柱子高达40多米,柱子之间的焊接就需要由“焊接机器人”来实现。无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科技给未来行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智慧化建造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点
在高科技作用下的建筑业,这十年发展效益大幅提升。据中央宣传部在今年9月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披露,十年来,装配式建筑、建筑机器人、建筑产业互联网等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初步形成。2021年,全国新建装配式建筑面积达到7.4亿平方米,占新建建筑比例的24.5%。
值得关注的是,建筑业这十年有力支撑了基本民生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学校、医院建设,以及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显著改变了城乡面貌,便利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而未来十年,政府将扩大政策性住房保障力度。在“十四五”期间,40个重点城市将建设筹集650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可解决近2000万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问题。
在大量政策保障房的市场需求下,房地产仍大有可为,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建造方式。而在房地产市场呈现下行趋势、城投及AMC(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参与交楼背景下,代建将成为房企新的业务增长点。未来,如何探索合作方式创新,智慧化建造将起到不可多得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房地产代建曾被视为边缘生意,但近几年规模快速增长。据中指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7年-2020年,房地产代建的营业收入快速提升,复合增长率达到19.5%。不过,目前整体规模尚低,因此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至少40家房企入局代建业务,其中既有大型房企,也有中小型房企,比如碧桂园、万科、中海、保利发展等,他们将代建业务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极。
在碧桂园举行的2022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公司管理层提出将代管代建作为房地产主业的业务补充。为此,碧桂园旗下的博智林积极贡献经验智慧,不断探索实践智能建造解决方案,来达成建筑业安全、质量、环保和效益相结合的目标。
而龙湖在2022中期业绩会上官宣了代建品牌——龙湖龙智造。据了解,其旨在深耕数字科技领域,锻造出行业领先的地产科技集群。
在专业分析人士看来,在智慧建造加持下,与传统建造体系相比,科技建造体系在生产安全、低碳环保、质量、效率、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能够助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随着建筑机器人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凭借机器人赋能的优势,其未来的发展空间不可小觑。
不过,也要注意到,当前机器人正处于创新突破的重要关口,在相关技术不断取得研发成果背景下,将进一步赋能传统产业,包括建筑行业。
未来,随着建筑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智能建造条件日趋成熟,中国建筑行业也亟须加速从“中国建造”迈向“中国智造”。而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仍是当前的必由之路。
新京报记者 袁秀丽
编辑 武新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