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会


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向纵深迈进


3. 全国首个应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模型研发成功


4. 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加快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升级


5. “基础四国”: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


6. “亚太经合组织能源智库论坛”共商绿色能源发展


>>>专题碳讨


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中国声音


1.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加强合作


2. 生态环境部赵英民: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3. 财政部科军:以财税政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4. 中碳登陈志祥:发挥好两个碳市场的协同发展效应


5. 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李硕:“损失与损害”问题列入议程是好的开始


6. 中、美、欧三方专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全球甲烷排控


正文


一、政策速递


1.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会


1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召开10月份全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形势分析视频会。会议指出,在全行业共同努力下,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持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9036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8.8%;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94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1%;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在建项目储备充足;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6%、风电平均利用率96.5%、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2%。


零碳解读:会议强调,要切实抓好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工作。进一步推动第一批、第二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中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要重点抓好年底前可再生能源并网消纳。要高度重视推进可再生能源绿证工作。


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向纵深迈进


11月12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三周年工作现场会在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召开。会议要求,示范区要大力推动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向纵深迈进,强化制度创新成果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力争在涉及深层次利益关系的领域尽快破题,向长三角及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梯次推广制度创新经验。要加快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率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探索,进一步完善碳达峰碳中和协同推进机制。要着力发挥重大项目牵引作用,完善联合推进机制,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快推进示范区国土空间规划审批实施。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提升示范区理事会和执委会统筹推进能力。


零碳解读:三年来各有关方面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深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初步形成,重点领域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引领带动长三角乃至全国区域一体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3. 全国首个应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模型研发成功


据科技日报报道,记者11月13日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获悉,全国首个应用电力大数据测算碳排放模型——“电—碳分析模型”通过专家评审。该模型创新构建了“以电算能、以能算碳”的计算方法,依托电力行业与能源活动、工业生产碳排放量的相关性基础,发挥电力大数据实时性强、准确度高、分辨率高和采集范围广等优势,测算全国及分地区、分行业月度碳排放,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可行性。


零碳解读:模型是碳排放核算方法的创新和有效补充,在国际上属于首创,可以有效支撑碳排放核算工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是“双碳”工作的重要基础。


4. 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加快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升级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发布〈重点用能产品设备能效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2022年版)〉的通知》,指出:重点用能产品设备产销数量多、使用范围广、耗能总量大,是节能降碳的重点环节。该通知以工业电机、家用空调等20类量大面广、能耗量和节能潜力大的用能产品设备为重点,明确具体能效水平值,提出了四项工作要求:一是合理划定能效水平;二是大力推广高能效产品设备;三是加快淘汰落后产品设备;四是推动相关产业提质升级。


零碳解读:该通知针对产销数量多、使用范围广、耗能总量大的重点用能产品设备明确设定先进水平、节能水平和准入水平。随着政策深入落实,将对促进制造业节能降碳升级、引导生产生活领域绿色消费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5. “基础四国”:发达国家应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


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正在此间举行。15日,第三十一次“基础四国”(巴西、南非、印度、中国)气候变化部长级会议召开。“基础四国”部长们一致认为,COP27应切实维护《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立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自主决定贡献的制度安排。COP27以“落实”为主题,应倡导各方争取务实行动,在减缓、适应、资金以及损失和损害等领域取得均衡成果。发达国家应当率先大幅度减排,尽快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承诺,提出适应资金翻倍路线图,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支持。COP27应就全球适应目标的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在COP28达成有力度、可操作的全球适应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零碳解读:“基础四国”持续引领各方坚持《公约》及其《巴黎协定》,是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重要力量,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四国”在COP27期间共同发声,对凝聚发展中国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6. “亚太经合组织能源智库论坛”共商绿色能源发展


据人民网消息,“APEC能源智库论坛”于11月12日举行。本次论坛探讨了绿色经济复苏和新能源交通热潮,以及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为即将在泰国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提供建议和参考。中泰两国在新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紧密,共同推动能源转型是“共建美丽家园”的重要内容。


零碳解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执行秘书阿米达表示,气候合作和绿色经济复苏对于APEC各经济体至关重要。面对世界能源的不确定性,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希望能够通过加强绿色能源领域合作,实现新冠疫情后的经济复苏,加强各经济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二、专题碳讨


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的中国声音


气候多边进程的重要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于当地时间11月6日-18日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各国代表围绕气候适应、减排、气候融资等多个议题展开谈判,主席国埃及将大会的口号定为“共同实施”,而资金正是确保各项气候应对措施落地、及时并成规模地实施的关键。COP27邀请了200多个政府出席峰会,我国派出高级代表团,且有来自相关部委、智库、企业等机构代表参会。


1.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气候变化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加强合作


当地时间11月15日,作为COP27的活动之一,全球能源互联网碳中和路径研讨会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研讨会旨在深化交流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加快能源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共同开创全球气候治理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特别代表、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致辞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并已变为现实而紧迫的气候危机,需要各国携手应对、加强合作、各尽所能。中国始终坚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定力,把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解振华指出,中国成立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和绿色转型。截至2022年6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1.2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分别为4.0亿、3.4亿、3.4亿千瓦,均居世界第一;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4%,森林蓄积量超过195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1000万辆,占全球一半以上。实践证明,中国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和卓越成效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了贡献。


他还表示,2021年,全球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约为82%,能源相关碳排放达到363亿吨,同比增长6%,创历史新高。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最重要的任务是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全球能源互联网为清洁能源从生产端到消费端搭建桥梁,有力促进清洁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形成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低碳能源系统,实现能源电力低碳零碳转型,开辟了一条清洁绿色、安全可靠、经济高效的全球碳中和之路,为保障世界能源安全,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贡献力量。


2. 生态环境部赵英民: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当地时间11月6日,COP27中国角举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现环境、气候、经济效益多赢”主题边会。中国气候变化谈判代表团团长、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指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在2020年超额完成承诺的基础上,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新目标愿景。


他表示,为落实这一“双碳”目标,中国全面加速落实行动。在国家层面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机构,统筹协调“双碳”工作顶层设计,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未来,中国将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步伐,加快形成有利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与国际社会一道,凝聚共识、团结合作,共同推动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的政策与行动,携手为构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COP27中国角举行“中国碳市场发展与展望边会”上,赵英民表示,碳市场是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中国将逐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和交易主体,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3. 财政部凡科军:以财税政策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当地时间11月15日,在COP27中国角举办的“以财税政策助力实现中国双碳目标”边会活动上,财政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凡科军表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一直着力构建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出台了《财政支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一系列税收政策。围绕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


财政部国际财金合作司副司长李红霞在致辞中指出,财政部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多边合作,深化与多边开发机构务实合作,为落实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中方期待COP27为推动《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提供动力,多边开发机构统筹支持气候与发展议程。中方愿与多双边开发机构探索气候领域创新合作,聚焦可再生能源、绿色基础设施、低碳交通等重点领域,助力中方实现双碳目标。


4. 中碳登陈志祥:发挥好两个碳市场的协同发展效应


当地时间11月15日,“中国碳市场发展与展望边会”在COP27中国角举行,中碳登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表示,将发挥好两个碳市场的协同发展效应,为全国碳市场机制完善和创新发展贡献“湖北经验”和“湖北智慧”。


中碳登全称“碳排放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是全国碳市场的基础设施平台。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顺利收官。“全国碳市场在第一个履约期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难能可贵,是在发达国家未履行2009年出资承诺的情况下如期启动并成功运营所取得的卓越工作成效,是中国体现负责任大国形象和率先落实目标的实际行动,充分展示了中国希望在全球气候治理上实现南北互信、达成合作的真挚诚意。”陈志祥称。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15日,全国碳市场累计完成323个工作日的清结算;累计成交数量共计1.98亿吨,累计成交金额共计86.93亿元;累计清算共计57480笔,累计清算金额173.85亿元。


湖北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既承担全国碳市场也承担区域碳市场建设任务的省份。陈志祥表示,省政府把中碳登和碳交中心放在宏泰集团这一省级金控平台旗下,是对碳市场建设工作提出了金融创新和产业聚集的更高要求,宏泰集团将充分利用和积极支持武汉市创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武昌区成功获批国家级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先行先试作用,不断拓宽平台功能,积极探索金融创新,打造双碳产业生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发挥好两个碳市场的协同发展效应,为全国碳市场机制完善和创新发展贡献“湖北经验”和“湖北智慧”。


5. 环保机构“绿色和平”李硕:“损失与损害”问题列入议程是好的开始


在本次大会上,发达国家是否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气候赔偿的“损失与损害”问题首次列入议程。全球性环保机构“绿色和平”全球资深政策顾问李硕出席大会,并在会议期间接受了新京报采访。


李硕介绍称,“损失与损害”问题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应对气候变化需采取行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第二是气候适应。如果减排不够及时,气候变化将会带来气候灾害等负面影响。如何应对这些影响及如何为更多潜在影响做准备,是气候变化适应的实质。第三是气候变化会带来损失与损害。即便人类已经加快减排、采取相应的准备和适应措施,仍会造成气候损失与损害。所以,讨论“损失与损害”问题的实质是,如果一个国家遭受气候损失与损害,是否由温室气体主要排放国提供补偿。


他表示,“损失与损害”问题首次列入议程是一个好的开始,但并不意味着最后资金就能兑现,目前与会各国就这一问题仍存在诸多分歧,需更多谈判来弥合不同国家的立场。


6. 中、美、欧三方专家呼吁采取紧急措施加强全球甲烷排控


COP27大会期间,国际金融论坛(IFF)携手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和国际商会(ICC),举行了题为“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模式加速推进全球甲烷排控”的COP27边会。来自中、美、欧三方的环保和油气行业专家一致表示,气候变化挑战迫在眉睫,应通过全球合作加速推动甲烷排控,发达国家应当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甲烷排控技术支持。


国际能源署的研究表明,虽然大气层中甲烷浓度要远低于二氧化碳,但是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80多倍,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高达30%。如果在未来30年内减少50%的甲烷排放,将有助于在2050年前让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2℃。从当前发达国家已经采取的排控技术和措施来看,降低甲烷排放是最经济有效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IFF学术委员、亚洲开发银行前首席气候变化专家吕学都介绍,中国已经在收集不同行业的甲烷排放数据,并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和目标。虽然目前相关标准尚未大规模推广,但已经进行了一些试点,例如在中国华东地区采取的减少稻田用水的措施就减少了30%-50%的稻田甲烷排放。此外,多国专家分享了本国在甲烷排控方面采取的措施。


7. 绿金委马骏:即将发布的G20转型金融框架将防止“假转型”风险


当地时间11月11日,“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中国倡议与国际合作”研讨会在COP27中国角以线下加线上形式举办,来自国内外监管部门、国际组织、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的十余位绿色金融专家,分别就“碳中和背景下转型金融和金融创新”及“气候转型背景下的环境信息披露”等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共同主席马骏指出,转型金融是实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一大重要议题。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即将发布包括22条原则的G20转型金融框架,这个框架将引导各国监管部门制定本国的转型金融政策,协助市场主体明确和规范转型活动,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高碳经济活动向低碳转型,防止“假转型”风险。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程维妙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