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消费复苏,共享充电宝也将逐渐“回血”。北京朝阳区一餐饮商家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之前疫情影响堂食,外卖比例比较高,共享充电宝使用比较少,如今堂食客流变多了,使用共享充电宝服务的人也变多了。”


不过“高价充电宝”是2022年不少人热议的话题,共享充电宝在方便人们的同时,收费高也让其备受争议。不过,产品收费虽高,但企业仍然面临亏损、入驻渠道分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否根治?


此外,共享充电宝乱收费、不退押金等消费投诉与日俱增,企业仍需提高服务质量,行业规范刻不容缓。


收费居高不下,此前行业已整改


“一小时3元,太贵了。”这是宁波的陈先生使用共享充电宝后的感受。2022年下半年以来,共享充电宝收费过高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共享充电宝平台多予以否认涨价。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走访发现,在下沉市场,共享充电宝多以半小时为计费单位,例如美团共享充电宝收费是1.5元/30分钟,前2分钟内归还免费,不足30分钟按30分钟计费,每24小时封顶30元,总封顶99元。


在一二线城市,共享充电宝多以一小时为计费单位,每小时费用在3元-5元。例如街电共享充电宝,前2分钟内免费,超出即按每1小时3元计费,不足1小时按1小时计算;每24小时30元封顶,总封顶99元。


所谓的“充电宝刺客”多发生在酒吧、KTV、景区等使用场景,每小时费用超过5元,有些使用场景可达10元以上。


“2022年应该没有涨价,大部分是2021年涨起来了。很多人感觉涨价,核心原因还是使用跨度大了,很多都是半年没用,忽然用就觉得贵了。”某共享充电宝品牌前管理者李孟(化名)介绍。


共享充电宝涨价也被主管部门关注。2021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美团、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企业限期整改,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经过两个多月的整改,市场监管总局在2021年8月底发布数据显示,参加整改的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共有机柜426万台,占市场份额约80%。目前各品牌平均价格为2.2元/小时-3.3元/小时,标价在3元/小时及以下的机柜占比69%-96%,从最高价格占比来看,均不超过1%。


“不太会大规模统一涨价,每个点位都有差异。”共享充电宝前从业者琳琳(化名)表示,定价都是一线渠道推广人员跟商家商量的结果。


随着关注者增多,要求规范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呼声也升高。“现在共享充电宝收费确实也不低。”琳琳认为。


渠道裹挟,多元化效果有限


“这个行业被渠道彻底绑架了。”作为共享充电宝企业前管理者李孟表示,行业无序竞争,商家要求分成的比例越来越高。


怪兽充电发布的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公司前9个月营业收入22.43亿元,同比下降18.41%;净亏损3.77亿元,相比上年同期0.56亿元的亏损额,同比增亏超3亿元。


此外,两度计划上市的小电科技,至今仍未完成心愿。小电科技2018年与2020年分别录得亏损净额3610万元及1.04亿元,在2019年录得溢利净额1.37亿元。2020年亏损主要由于疫情对收益增长的负面影响及与网络扩张相关的成本及开支大幅上升。


业内人士曾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共享充电宝涨价需要分两个情况来看,第一种是正常涨价,行业玩家慢慢在调价,大家需要赚钱,行业需要健康有序发展,这是必然规律。另一种涨价存在渠道裹挟的情况,有些场景入驻需要不菲的入场费,尤其是一些娱乐场所。


“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压力比较大,影响行业发展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疫情反复导致平台收入降低;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营销费用增加;市场监管限价要求也导致平台的运营成本无法转嫁。”共享充电宝创业者文远(化名)表示。


“想想那些餐厅,都是共享充电宝最大的收入来源。”共享充电宝前从业者琳琳介绍,2022年共享充电宝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和她同一时期从业者好多人都离开了行业,有优化裁员的,也有主动离职的。


不少共享充电宝企业也在探索多元化,比如怪兽充电布局白酒业务,竹芒科技进军电单车充电领域;不过,这些业务尝试还是发展阶段,尚难分担主业带来的压力。


行业复苏,平台乱象需警惕


“2022年下半年,海外市场表现尚可,不过不同国家市场的运营模式区别也挺大,总的来说定价换成人民币都只高不低,但有些国家人力成本也很高。”文远表示。


文远在2022年将市场转向海外,他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受疫情影响,海外市场也发展缓慢,与国内市场的订单效率仍有较大差距。


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相比疫情前,接下来共享充电宝行业会复苏,因为共享充电宝在一些场景满足了特定用户的需求,随着商场、景区、餐饮门店陆续恢复,市场前景比较乐观。


“短期内不会大面积涨价,当然一些个别场景,比如KTV、酒吧可能涨价。毕竟行业已经涨到一定程度了,甚至说此前涨价太多,引发了用户的反感。经过几波动态平衡后,价格到了相对合理的区间。共享充电宝前期不赚钱,主要原因还是渠道分成太高了。”丁道师表示。


不过,新京报记者在社交平台发现,除了有用户反馈共享充电宝费用高、充电慢外,还有用户反馈共享充电宝设备不智能,已归还仍按封顶标准扣除费用。黑猫消费者投诉平台显示,来电、街电、怪兽充电等企业投诉居高不下。


“如果共享充电宝再重复两年来的恶性竞争,向消费者过度透支品牌信誉,对行业并不是一件好事。”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认为。


“在如今融资越来越难的前提下,行业需要回归理性,回归到可盈利阶段。当然,2023年肯定会有一些品牌倒下,活下来的品牌竞争力肯定会更强一些,企业还是要做好服务获得市场认可。”丁道师认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