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6份提案,涉及促进冷链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助力乡村人才振兴、提升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中发挥企业作用、支持饲料节粮及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的提案。

对于饲料节粮提案,刘永好在3月2日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议优化饲料用粮进口配额限制,让粮食进口主体、采购渠道及采购的国别更多元化。”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出席媒体沟通会。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需解决饲料节粮障碍问题

2022年,以玉米、豆粕为主的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引起行业关注。据新希望六和接受投资者调研披露的数据,2022年饲料产业供应链变化明显,国际局势带来的供应链不顺及价格的巨幅波动影响行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也导致生猪养殖成本走高,猪料每吨均价从年初到年末价格上涨600元—700元。

早在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调整优化饲料配方结构,促进玉米、豆粕减量替代”。2022年9月,农业农村部召开豆粕减量替代行动工作推进视频会,提出粮食安全的最突出矛盾在饲料粮。据会上披露的数据,2021年,全国养殖业消耗的饲料中豆粕占比降到15.3%,节约豆粕1100万吨,折合大豆1400万吨,相当于1亿亩以上耕地产出。

在刘永好看来,当前饲料节粮还存在一些障碍问题。一是饲料粮转化链条上存在一系列技术“卡脖子”问题,如育种基因编辑技术、饲料发酵合成生物学技术等;二是饲料科技联合攻关及创新能力不足,比如替代玉米豆粕的新配方技术及推广、数字化技术研发及应用等。此外,民营饲料企业的进口原料配额政策也需要进一步优化。

为此他建议,鼓励龙头企业牵头,联合“政产学研金”,建立创新联合体,探索新型的饲料节粮创新模式。从育种“卡脖子”技术攻关、饲料配方及加工、精细化智能养殖管理等三方面入手,由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牵头,系统性、全产业链通盘设计技术攻关项目或重点研发项目,加大对企业饲料节粮行动的扶持。特别针对在育种“卡脖子”技术、饲料配方替代、养殖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等方面,有重大投入和节粮见成效的,加大资金补贴和政策扶持。

建议优化饲料原料进口配额

刘永好还建议优化原料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从原料端保障饲料用粮安全。

他认为,当前国际贸易形势错综复杂,进一步畅通民营企业进口粮食的政策通道,将有助于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建议优化进口玉米、小麦配额管理制度,鼓励民营企业直接进口饲料用原料,增加进口玉米、小麦配额规模,提高整体市场竞争力和运作效率;建议国家相关金融机构提供原料贸易方面贷款优惠支持,降低企业资金流通压力。

“适度进口”是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为避免粮食进口数额过大,冲击国内粮食安全,我国对三大主粮实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2022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2023年粮食进口关税配额。其中小麦963.6万吨,90%为国营贸易配额;玉米720万吨,60%为国营贸易配额;大米532万吨,其中长粒米266万吨、中短粒米266万吨,50%为国营贸易配额。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刘汉元就曾建议优化进口饲料用粮配额分配机制。近十年来,玉米关税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720万吨,出现了政策性低价进口玉米“僧多粥少”的情况,限制了规模型企业的发展,挤占了小规模企业的生存空间。

刘永好也在此次媒体沟通会上表示,饲料原料主要有玉米、大豆、高粱等,需要进口一部分。进口多数由国有单位进行,而饲料企业95%以上都是民营企业。目前榨油厂大豆进口已放开,但玉米、高粱、小麦仍有进口配额限制。“我建议放开饲料用粮进口配额限制,让粮食进口主体、采购渠道及采购的国别更多元化。为防止进口粮冲击国内粮食价格,可以在民营企业进口粮用途上进行把关。加大管理力度,更有利于保持粮食价格平稳。”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