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已可以全额使用,并未受到损失。”3月14日早间,九安医疗发布公告,更新了硅谷银行存款的最新动态。


被卷入硅谷银行破产风波的九安医疗,经历了一场虚惊。不过九安医疗的股价3月14日并未止跌,一度下跌逾3%。3月13日,该股一度下跌超9%。


一度风光无限的大牛股九安医疗近年来颇受关注。随着业绩的爆棚,公司的货币资金规模大涨,由原来的八九亿跃升至2022年的百亿级别。手握巨额资金却难寻前进方向,是其当前面临的尴尬处境。今年1月,公司最高200亿的自有资金理财和证券投资计划出炉,这受到投资者的质疑。更令投资者担忧的是,疫情退潮下,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在哪里?


一场虚惊,股价跌依旧,境外存款达数十亿


3月14日一早,九安医疗火速发布公告,表示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已可以全额使用,未受到损失。


此前,美国时间3月10日,硅谷银行被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关闭,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被任命为接管人,处置硅谷银行的资产。远在中国的九安医疗,也在这场风波中被波及。公司在硅谷银行的存款约占现金类资产及金融资产总额的5%。


根据此前公司发布的2022年三季度报告,截至三季度末,九安医疗账上货币资金103.6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31.78亿元。由于年报未披露,涉及金额难以准确估计。


随着事态变化,两日内,九安医疗股价在短时间内出现大幅波动。3月13日,九安医疗早间开盘股价报45.5元,跌3.58%,一度跌超9%,此后股价有所回升,至当日收盘,报45.85元,跌2.84%。3月14日,九安医疗继续低开,盘中一度大跌逾3%,收盘时跌幅2.18%。


据了解,收入主要来自于海外,是九安医疗在硅谷银行拥有大笔存款的一大背景。


2022年上半年,九安医疗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子公司共35户,其中9家子公司以英文命名。报告期内,公司iHealth系列产品收入的营收占比高达99.08%。九安医疗在半年报中表示,iHealth品牌产品模式由公司先销售给境外的子公司,再由境外的子公司负责境外销售工作。iHealth美国负责美洲地区的产品销售与推广。


其发布的2022年半年报则显示,期内公司来自于国外的销售收入为229.1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98.48%。海外为其营收主要的贡献地,使九安医疗在海外拥有大笔资金。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为141.02亿元,其中存放在境外的款项总额为55.94亿元,约占资金总额的39.67%。


九安医疗在3月13日发布的公告中,也提及了其境外资金的所在银行。公司表示,除在硅谷银行的存款外,公司其余美元现金类资产及金融资产存放或托管于中国工商银行、摩根大通银行、UBS瑞银、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资产状况安全。


手握百亿资金却难寻方向 2022年四季度业绩增速放缓


上百亿资金躺在账上也是一种煎熬。


业绩快速增长使九安医疗近年迅速积累了巨额的资金,公司的货币资金规模大涨,由原来的八九亿跃升至2022年的百亿级别,交易性金融资产也由数亿元规模跃升至几十亿的规模。


1月31日晚间,九安医疗曾经发布一项最高200亿元的理财计划,当时其公告称,公司及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合计不超过(含)17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拟使用最高额度合计不超过(含)3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


“在新的行业、新的业务方面,公司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在短期内做出百亿级投资决策对公司很有挑战,好的投资项目需要耐心寻找。”200亿理财投资计划发出后,面对外界诸多质疑,九安医疗曾表示。这是否意味着,手握巨额资金的九安医疗,却难以找到实体业务投资的方向。


近三年,在疫情影响下,九安医疗以抗原、额温计等为代表的iHealth系列产品在海外销售额快速增长,推动公司业绩也快速增长。2020年、2021年,九安医疗的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0.08亿元和23.9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4.36%和19.36%。2022年公司业绩更是坐上了“火箭”。业绩预告显示,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165亿元-175亿元,同比增长1715.9%至1825.95%。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海内外疫情退潮,支撑九安医疗业绩增长的动力有所减弱。根据九安医疗2022年前三季度的业绩表现估算,公司业绩增长速度在2022年四季度有所放慢。2022年第四季度,该公司归母净利润约为4.5亿元-14.5亿元。根据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的归母净利润计算,九安医疗2022年四季度归母净利润变动幅度约在-47.61%至68.8%之间。


2022年,公司归母净利润的第一至第三季度单季度增速分别为37527.35%、5465.51%、17452.26%。四季度,公司归母净利润增幅明显下滑。


虽然在硅谷银行的存款蒸发是虚惊一场,但投资者担忧的是,疫情退潮下,公司业绩增长的动力在哪里?这反应在二级市场,则是公司的股价去年12月下旬以来跌跌不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丁爽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