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4月1日起施行 保护黄河将有法可依


3.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议


4.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5.云南反馈第二轮首批省级督察情况 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6.赋能四川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在成都发布


7.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举办 呼吁共面全球性系统工程


8.我国6.7兆瓦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9.中法已共同推进执行核能科技专题合作项目500多个 能源合作再迎新机遇


10.苹果:68家中国生产合作伙伴已承诺仅使用清洁能源


>>>专题碳讨


零碳园区建设热潮下面临哪些挑战?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


日前,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京会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双方围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里约三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协调联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零碳解读:黄润秋指出,强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相关公约之间的协调联动,有助于汇集各方力量协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期待建立和完善“里约三公约”协作机制,共同为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他表示,中方将一如既往与秘书处保持密切合作,与各方一道推动COP28取得平衡积极成果,积极推进气候多边进程。


2.《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4月1日起施行 保护黄河将有法可依


生态环境部发通知指出,我部将按照中央部署适时启动新一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持续组织拍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深入推进“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依法查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全面实施入黄支流消劣整治,深入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违法行为,持续推进流域“清废行动”和尾矿库污染治理。


零碳解读: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地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黄河保护法抓住黄河流域主要矛盾和问题,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原则,规定了有效保护黄河的法律制度体系。


3.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议


4月4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启动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的决策部署,持续提升油气商品量和综合能源供给保障能力,研究工作重点和具体落实举措,推动《加快油气勘探开发与新能源融合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落实落地。


零碳解读:有效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始终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首要问题。为进一步筑牢油气供给安全底线,必须“开源”“节流”同步推进,多措并举增加油气供给。一方面,加快进军“深海、深层、非常规”领域,持续提升老油气田采收率,保持勘探开发力度强度不减。另一方面,要围绕“油气上游领域既是能源生产大户,也是能源消费大户”想办法出措施。


4.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4月4日,生态环境部在京举行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仪式,标志着我国首颗具备业务化应用能力的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卫星正式交付。 高光谱观测卫星由生态环境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研制建设,于2021年9月7日成功发射。卫星发射入轨后,圆满完成全部测试任务,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工程研制建设总要求。


零碳解读:高光谱观测卫星在轨投入使用,对于推动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动态监测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有效监测全球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柱浓度和分布,服务“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生态环保重点工作,对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B、地方实践


5.云南反馈第二轮首批省级督察情况 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近日向第一批玉溪市、保山市、大理州、迪庆州、临沧市5个州(市)党委、政府以及接受专项督察的云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进行了督察情况反馈。指出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有差距、部分高原湖泊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矿山生态修复任重道远、城镇“两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问题突出等。


零碳解读:5个州(市)党政领导均表示,将严格按照督察组要求,不折不扣抓好整改落实,扎实做好生态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以整改为契机,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把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好,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中国环境报)


6.赋能四川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中国碳足迹开放平台在成都发布


4月6日,天府大数据国际战略与技术研究院在成都召开产品发布会,首次公开发布天府双碳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碳管理能力建设服务、碳足迹核算及报告认证、工具平台(SAAS服务)、标准与影响力建设等五大板块产品服务,为产业低碳转型及企业绿色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专业支撑。


零碳解读:碳足迹反映了人类生产消费活动造成的资源环境影响和资源环境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分析产品及供应链减排潜力,对技术研发、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进行改进。四川作为清洁能源大省,碳足迹将成为四川省优势产业参与全球低碳竞争的重要一环。


C、企业行动


7.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举办 呼吁共面全球性系统工程


4月6日,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召开。中国节能环保集团董事长宋鑫在致辞中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集复杂性、艰巨性、全球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需要聚集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资源,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甚至民众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需要从政策机制、标准体系、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提升和完善。”


零碳解读:随着绿色低碳的发展,气候投融资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举办此次研讨会,是加强资源共享,强化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举办主论坛和五场平行分论坛。


8.我国6.7兆瓦单机容量最大山地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


近日,三峡能源云南弥勒西风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该项目是我国西南地区达产运行的装机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其所使用的6.7兆瓦风机为目前国内山地风电单机容量之最。项目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总装机容量550兆瓦,共布置有88台风机,其中5兆瓦机型20台、6兆瓦机型8台、6.7兆瓦机型60台。


零碳解读:项目全容量并网后,预计年上网电量超14亿千瓦时,可满足近60万个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电需求,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8万吨,环保效益显著。此外,该项目投产后,对维护当地社会用电稳定性、保障企业用电可发挥重要作用。


D、国际看点


9.中法已共同推进执行核能科技专题合作项目500多个 能源合作再迎新机遇


3月29日,中法核能科技合作40周年纪念活动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自1982年中法两国签署首个和平利用核能合作议定书以来,设立7个协作实验室,迄今已共同推进执行500多个专题合作项目,互派专家开展进修交流研讨千余人次。两国始终坚持“科技合作”与“工业合作”并重的方针,在核燃料循环前端、后端、反应堆及核安全等领域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合作,为两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零碳解读:中国国家原子能机构副主任刘敬表示,“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时代课题。中法两国都将核能作为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选择。”(新华社)


10.苹果:68家中国生产合作伙伴已承诺仅使用清洁能源


4月5日,苹果公司宣布已有68家在中国的主要生产合作伙伴承诺到2030年仅使用清洁能源生产苹果产品,相比去年增长约24%。在世界各地,已有超过250家供应商承诺加入苹果的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占公司直接生产支出的85%以上。到目前为止,在苹果全球供应链中,已有13.7吉瓦清洁能源投入使用。(澎湃新闻)


零碳解读:在世界各地,已有超过250家供应商承诺加入苹果的供应商清洁能源计划,占苹果公司直接生产支出的85%以上。到目前为止,在苹果全球供应链中,已有13.7吉瓦清洁能源投入使用。苹果公司一直致力于推动实现碳中和,如今在全球的企业运营已实现碳中和,并致力于通过创新的方式加速迈向2030目标——使每一件产品实现碳中和。


二、专题碳讨


零碳园区建设热潮下面临哪些挑战?


日前,投资22亿元,总规划面积17.9万平方米的上海标杆性零碳园区——普洛斯桃浦智慧冷链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作为2023年普陀区重点建设工程之一,该园区在绿色建筑理念上,通过一系列建筑净零碳建筑技术措施,有效降低建筑单体本身的碳排放,同时开发大量可再生能源,并通过海绵城市的理念进行场地碳汇应用。此外,沙特阿美公司来茂名零碳园区与东华能源进行原油一步法等项目投资,合作规模超千亿。巨额的投资一时间使得零碳园区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全国各地掀起建设零碳园区的投资热潮。《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打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低碳园区”,“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


零碳园区为什么成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要抓手?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着哪些挑战?零碳园区如何构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并回答的问题。


1.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明确概念并确定范围


城市是人口和产业的集中承载体,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作为城市的基础单元,园区是城市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单元和主要载体,是落实“双碳”战略、实现“双碳”目标的最佳着力点。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各类产业园区数量超2.5万个,园区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尤其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载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巨大。因此,各地均积极推动当地园区低碳化发展、构建零碳园区,推动各类园区通过自身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实现零碳化,这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以点带面推动全城市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零碳园区的概念。碳中和并不是不可以产生碳排放,而是要实现净零排放。净零排放就是一个组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实际的碳排放,通过碳汇手段从空气中吸掉相同的碳量,实现碳的净零排放,就是碳中和组织。关于零碳(碳中和)园区,目前国内外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内涵,也没有相对成熟的标准,零碳园区大多处于概念和试点阶段。但比较普遍的认识是,零碳智慧园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是简单的通过碳汇或碳交易手段实现园区的净零碳排放。而是需要在园区全生命周期中融入碳中和理念;需要园区利用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多种手段实现园区内的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需要园区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根据全国信标委智慧城市标准工作组组织编制的《零碳智慧园区白皮书》,零碳智慧园区是指在园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方位系统性融入碳中和理念,依托零碳操作系统,以精准化核算规划碳中和目标设定和实践路径,以泛在化感知全面监测碳元素生成和消减过程,以数字化手段整合节能、减排、固碳、碳汇等碳中和措施,以智慧化管理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能源绿色化转型、设施集聚化共享、资源循环化利用,实现园区内部碳排放与吸收自我平衡,生产生态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型产业园区。


其次,需要明确零碳园区碳排放的组织边界。零碳园区连接着个人、上下游企业和城市,提出零碳园区目标时需要明确园区碳中和的覆盖范围,不然就无法确定园区目标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目前,园区(组织)碳排放范围一般参考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WBCSD)出版《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提出的三个核算边界范围,国际标准ISO 14064就采用了这个范围核算标准,包括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也都采用了这个核算边界的概念。按《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的核算标准,一个组织的碳排放分为范围1排放、范围2排放和范围3排放三种类型,其中,范围1是指园区(组织)直接碳排放,即企业物理边界或控制的资产内直接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如燃煤锅炉,公司拥有的燃油车辆等;范围2是指园区(组织)外购电力和热力间接排放,即园区因使用外部电力和热力导致的间接碳排放;范围3指园区(组织)其他间接排放,因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所有其它排放,如员工通勤、上下游产品生产排放。


这里面范围一排放和范围二排放使用最多,是给企业来进行碳排放核算、编制排放报告的基本采用范围,也是必须披露的一个标准核算范围。范围三排放因涉及的内容太多,涉及太多外部数据,目前社会还没有建立合格全面的碳足迹数据库,管理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一个园区或企业只对范围1、范围2进行核算并宣布实现碳中和,这对整个社会碳达峰碳中和可能意义不大。因为如果没有对上下游供应商进行很好的碳管理的话,园区或企业可能对外提供的产品的碳含量比其他组织更高,也就违背零碳园区的定位。因此,零碳园区需要范围一、范围二、范围三实现全面碳中和。


2.零碳园区需要政策保障和标准支撑


我国园区数量多、种类广,加上各园区所在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各异,如何针对不同发展水平、不同领域园区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特点的园区规划设计方案,构建相对完善且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是一大难点。这就需要强大的关于零碳园区的政策保障和基本标准支撑。


目前,零碳园区的建设还处于早期的概念设计阶段,零碳园区的顶层设计、政策基础等方面仍在探索完善。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各类园区绿色低碳发展。2021年9月,环保部出台《关于推进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的通知》,推动工业示范园区加快碳达峰碳中和。2021年8月,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低碳示范创建工作方案》,提出了近零碳排放实践区和近零碳排放示范社区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建议; 2021年11月,深圳生态环境局、发改委印发《深圳市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以区域、园区、社区、校园、建筑、企业为例,从定义、试点申报要求、建设路径建议与碳排放核算方法等方面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建设工作做出指导。从生态示范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到低碳示范园区、绿色园区、近零碳园区,再到零碳园区,园区脱碳要求越来越高。未来,零碳园区将得到更多的政策层面的支持和保障。


此外,零碳园区建设缺乏完善的标准和机制作为支撑。首先,零碳园区的建设需要界定园区的碳排放的边界,虽然我国各行业的核算标准多数采用了《温室气体核算体系》中的核算边界的概念,但国家层面并没有出台制定相关标准,是否放弃国内标准制定而直接采用国际标准来核算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国内零碳园区碳核算边界范围不统一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影响零碳园区的建设。其次,零碳园区需要建立统一的能源消耗台账,以及科学完善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及碳排放监测机制。但目前,国内多数园区未建立统一的能源资源消耗台账,也没有建立碳排放监测机制、形成科学完善的核算。缺少标准的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零碳园区的发展。


3.零碳园区建设需要能源产业转型和碳资产管理


相较于其他园区,零碳园区对于碳排放要求较高,而能源和产业碳排放问题是零碳园区建设的关键,零碳园区建设需要打造零碳转型的能源和产业基础。


首先,零碳园区的能源体系需从单一向协同发展,打造零碳能源系统。其中,加强光伏、储能等技术应用,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零碳能源系统是关键;同时,园区天然具备“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特点,应发展微电网、综合能源管理,通过EBO楼宇运营系统、PEM电能管理系统以及EMA智能微网系统,对园区“源网荷储”做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行有效地一体化的能源规划,提升能源供应清洁度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园区整体运行能效,确保运营阶段的碳中和。


其次,园区需要加快产业转型。作为产业集中承载体,园区需要加快降低生产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优化产业链布局、提升集群内循环效率;加快5G、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应用,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加快低碳工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电气化以及清洁能源利用降低生产过程直接排放,实现“绿色制造”。


最后,零碳园区需要发展碳汇和碳资产管理业务。零碳园区不是不产生碳排放,而是碳排放量可通过CCUS碳捕捉、碳汇等实现净零碳排放。专家测算,到2060年我们实现碳中和目标时每年依然有几十亿吨的碳排放量,因此,对零碳园区尤其是工业园区转型的零碳园区来说,加强碳汇和碳资产管理至关重要。园区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配额、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碳资产既有作为环境资源资产的消耗性,也有金融资产的投资性。对碳资产进行合理的分配、利用、管理,以及在碳市场上的交易与投资,可以为园区的零碳运营提供更多灵活便捷的选项。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将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任大明


编辑  陈莉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