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各国竞相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出台鼓励政策。
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为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4月12日下午,由新京报、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数实融合共促经济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北京广播大厦酒店召开。
本场论坛特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庹祖海,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李志起,通用技术集团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丁子哲,腾讯副总裁马斌,信通院云大所数字健康部副主任冯天宜,商务部研究院电子商务研究所副研究员洪勇等政、企、学、研领域多位重磅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数实融合共促经济高质量发展”议题。
多位专家表示,数实融合也成为各大企业争夺的新兴市场。传统工控领域企业已经占据部分市场;互联网大厂从云计算、企业服务领域切入产业数字化转型;通信运营商则凭借在5G、骨干网络的优势切入工业互联网领域。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分析数实融合的实现路径、技术方案、商业变现正当其时。
认清衡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维度
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庹祖海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维度解析》的发言中说,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占到了GDP(国民生产总值)的4.56%,2022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营收占到了GDP的1/10。
当前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很热,政府部门和相关学者都在研讨推进文化高质量的发展工作措施,研究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发展路径等。他认为要以辩证的观念,统筹供给侧与需求侧、群体与个体、定性与定量,研究整体和细分研究相结合等方法,既研究目标,也就是研究发展什么,也研究路径和机制,也就是怎么发展的问题。
庹祖海强调说,文化高质量发展研究除了要研究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和安全这些一般属性外,更要研究其独特性,即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因此他认为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价值观)、文化生产与消费体系(供给体系)和文化形态(数实融合)是关系文化高质量发展核心、根本和未来的三个重要维度。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根铸魂,这是衡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维度。一是人民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主体性,要站稳中华文化主体立场,增强文化自信,以我为主,弘扬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文化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三是时代性,要以全球视野吸收人类文化发展优秀成果,在交流交融交锋中提升原创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文化生产、消费的重要特征
庹祖海认为,文化生产消费供给体系是衡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维度。一是政府主导保基本,要以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保障公民文化权益要重视文化公共服务并且服务要对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需要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对需求的引领和适配性,注重投入产出效率”。
二是依靠市场这个主渠道。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与经济、技术和金融的相互协调融合发展。这方面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创新贡献十分突出。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企业方面要提高文化自觉和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同时监管部门要提高管理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保障创新活力的释放。
三是主体性,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和目的,要激活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造的主动性,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与物质商品的百货商场式消费衰落相似,在网络化条件下,多样化、个性化成为文化生产、消费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形成文化数字化新生态。庹祖海指出,科技塑形,文化数字化正在塑造文化发展新形态。这些年来,我国数字出版、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增值电信文化服务等行业都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凸显了数字化活力。
庹祖海认为,要以终端建设为抓手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现代文化消费离不开场和端,将触达消费者的终端建设作为产业升级和文化普及的抓手,拉动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既能发展新兴产业,又能提升文化消费品质。以文化接受和消费方式变革拉动生产和传播方式变革,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满足感。
同时,要以平台建设为核心带动新型文化企业和业态发展。要抓住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这个关键,加强国有数字化文化平台建设,规范发展和壮大市场化平台,守好文化意识形态安全和数据安全底线。他表示,应审慎乐观看待人工智能对文化创新的作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