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2. 工信部等四部门:研制光伏、光热、风力等新能源发电标准

3. 中国与丹麦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力度

4.《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发布

5. 云南: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6.广东:扩大碳市场行业和企业覆盖范围

7. 深圳碳普惠在深圳排交所正式上市交易

8.《中国上市公司碳数据库》发布

9. 金风科技与亿华通就风电、光伏耦合制氢等展开合作

10. CO2生产绿色丙烷技术有望突破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碳信用额交易开源软件——“国家碳登记”

 

>>>专题碳讨

绿氢耦合能否扛起氢能产业发展重任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 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门发布《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指出,将围绕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等三方面,在12个类别的项目上展开重点工作。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减排效果突出、减污降碳协同、示范效应明显的项目,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零碳解读:绿色低碳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驱动力量,也是在“双碳”背景下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支撑。此次,方案重点强调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应用,通过在减碳、降碳、固碳全环节全流程实施示范项目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同时,为保障绿色低碳技术项目落地,方案通过采取将碳减排效果作为节能审查的重点考量因素等措施,进一步强化项目各项保障措施。


2. 工信部等四部门:研制光伏、光热、风力等新能源发电标准


8月22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发布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指出,研制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发电标准,优化完善新能源并网标准,研制光储发电系统、光热发电系统、风电装备等关键设备标准。


零碳解读:标准体系建设是双碳工作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新能源发电标准研制有利于减轻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稳定的冲击、提高新能源发电消纳水平、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今年4月,十一部门联合印发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指出,要加快新能源发电和新型电力系统标准制定。此次方案从支撑产业发展角度,提出要加快新能源发电标准研制,以标准引领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3. 中国与丹麦加强在气候变化领域合作力度


近日,中国与丹麦共同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丹麦王国政府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两国将通过《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在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能源转型、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


零碳解读:丹麦在低碳经济和能源绿色转型方面成效显著,有着丰富经验和先进技术积累。此次,中国与丹麦加强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合作,将助力我国能源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并对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中丹两国加强绿色合作,将为中欧绿色合作提供助力,有助于我国更好应对欧盟越来越严格的绿色贸易规则。

 

B、地方实践

 

4.《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发布


8月22日,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发布《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规划》指出,至2035年,示范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80%以上,城市交通碳排放在达峰基础上稳步下降。


零碳解读:2019年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正式揭牌,定义为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示范区地处沪苏浙两省一市交界区域,对外交通联系效率不高、内部路网连通性不足等一直是制约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此次,规划提出要构建绿色主导的交通模式,积极推进基础设施低碳化技术及管理模式创新,加快示范区公共领域用车新能源化,以绿色交通推动示范区绿色低碳发展。


5.云南: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


8月21日,云南省住建厅、云南省发改委联合印发《云南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从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打造绿色低碳县城和乡村两个方面,提出推动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工作的十二项重点任务。其中,推动建筑节能成为重点工作。方案提出新建建筑应安装太阳能系统,开展建筑屋顶光伏行动,推进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


零碳解读:建筑建造及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是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来源之一,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此次,云南方案特别强调要突出云南气候特点,分类推进建筑节能降碳,提出要推动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零碳建筑和近零能耗建筑。这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云南建筑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助力云南城乡建设领域低碳发展。


6.广东:扩大碳市场行业和企业覆盖范围


8月2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发布《广东省碳交易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25年,纳入碳交易的企业碳排放占全省能源碳排放比例达到70%;到2030年,达到75%。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并将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研究开展欧盟碳关税机制应对,将欧盟碳关税覆盖行业纳入广东碳市场管理。


零碳解读:广东碳市场是我国最大、最成熟、交易最活跃的区域碳市场之一,在推动地区碳减排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方案,进一步扩大碳市场企业和行业覆盖范围,提出要优化碳配额分配有偿发放比例,并提出要强化碳市场与自愿减排机制联动,提高碳市场对碳普惠减排量等的消纳比例,这将进一步倒逼广东主要排放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为发展碳普惠、推动公众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有效激励。


7.深圳碳普惠在深圳排交所正式上市交易


近日,深圳碳普惠首个上市项目深圳通“全民碳路”碳普惠在深圳排交所正式上市交易。据了解,“全民碳路”上市即实现开门红,开盘连续三日涨幅达10%,以涨停收盘,截至8月15日收盘,“全民碳路”碳普惠累计成交量38340吨,累计成交额约141.02万元。


零碳解读:碳普惠是促进家庭生活和居民消费领域碳减排的重要制度设计。作为深圳绿色出行碳普惠首个上市项目,“全民碳路”碳普惠项目的入市交易完成了碳普惠生态闭环,以市场化手段为低碳用户带来真实的经济价值,对激励和引导广大市民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C、企业行动

 

8.《中国上市公司碳数据库》发布


8月22日,2023全球可持续发展论坛落幕。论坛由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经济研究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经管学院、理工学院、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挪威雨林基金会、《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澳大利亚ESG未来基金会共同举办。论坛上,先后发布《企业碳计量与金融应用手册》《2023中国100家海外上市公司碳排名分析报告》,以及在上述报告基础上构建的《中国上市公司碳数据库》。


零碳解读:企业碳排放数据信息披露需要科学的碳计量方法。此次《企业碳计量与金融应用手册》根据国际主流碳排放核算标准,详细介绍了不同范围的温室气体跟踪、排放数据的收集和排放量的核算方法等内容,为企业碳排放信息披露提供一套科学完整的计量方法学,助力我国企业践行可持续和ESG治理理念。


9.金风科技与亿华通就风电、光伏耦合制氢等展开合作


8月22日,金风科技与亿华通就风氢一体化产业发展事宜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打造国家级风氢一体化产业全链条综合示范,推动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据悉,双方将就风电、光伏耦合制氢、电化学、储能等风氢一体化产业链相关技术开展研究与合作。


零碳解读:在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和氢能应用不断突破的背景下,绿氢产业打开了发展空间。近期,全球绿氢产业大会围绕绿氢行业发展和应用展开讨论,行业内相关企业正在为氢能大规模应用做好准备。此次,金风科技与亿华通就风电、光伏耦合制氢等展开合作,将通过绿氢能源耦合的方式进一步推动绿氢产业快速发展。

 

D、国际看点

 

10. CO2生产绿色丙烷技术有望突破


近期,美国的一项新研究揭示了绿色能源领域的一个极有希望的突破:一种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丙烷的电解槽装置,这种装置既可扩展,又经济可行。据悉,让Asadi的电解槽与众不同的是它独特的催化系统。它使用廉价、易得的材料来生产三碳分子——丙烷等燃料的基本组成部分,用于从家庭供暖到航空的各种用途。据悉,团队将与全球丙烷分销商SHV Energy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推广该系统。


零碳解读:碳捕获和利用可以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生产出人类需要的化学物品,实现减碳和发展经济的双重效果。据悉,此次电解槽系统可以使用不同来源的CO2来生产丙烷这种清洁且能量密度高的燃料,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未来,通过此系统可实现储存可再生能源和闭合人为碳循环,成为解决未来的能源和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解决方案。


11.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推出碳信用额交易开源软件——“国家碳登记”


近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了一款开源软件——“国家碳登记”,使各国能够有效管理碳信用额交易的国家数据和流程。作为一个可互操作的数字系统,它可以与国家测量、报告和验证(MRV)系统以及国际数字系统集成。


零碳解读:数字基础设施对于建设透明的碳市场至关重要,也是推动各国碳市场标准互认的关键。此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的“国家碳登记”被认定为数字公共产品,将为各国建立自己的国家登记册来发行和管理碳信用,通过参与国际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供重要支撑。

 

专题碳讨


绿氢耦合能否扛起氢能产业发展重任


8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通过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推进先进适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应用转化,为重点领域降碳探索有效路径,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其中,绿氢减碳示范项目被视为源头减碳的重要举措,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氢电耦合示范应用等成为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和重点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力方向。


近年来,绿氢制备、氢能储运等技术加快成熟,为氢能产业发展和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条件。近日,全球绿氢产业大会举行,邀请全球绿氢行业的龙头企业,围绕氢能应用和储运突破、未来市场供需以及技术路线等议题展开分享和讨论,这表明行业内相关企业正在为氢能大规模应用做好准备。氢能在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各领域低碳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绿氢“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加快完善,规模化发展条件逐步具备


“双碳”目标提出后,氢能在构建我国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中的作用得到高度重视。2021年,国家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开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制氢,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2022年3月,国家能源局等部门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首次将氢能产业列入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并将氢能定位为国家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氢能产业发展描绘了蓝图。


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缓解绿氢制备的成本难题。制氢成本高一直是制约绿氢发展的关键因素。绿氢主要采用电解水方式,电解水制氢一标方氢气需要3~5度电,11.2标方氢气为1kg,电解水制氢1kg耗电35-55度,所以电解水制氢成本主要取决于电价。随着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的快速增长,光伏风力等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利用新能源发电进行电解制绿氢逐步成为降低绿氢制取成本的有效路径。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13.22亿千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历史性超过煤电。其中,全国水电装机4.18亿千瓦,风电装机3.9亿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4.71亿千瓦,光伏发电超越水电,成为我国第二大电源。与此同时,随着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光伏发电成本从2013年1元/度降到2023年的0.2元/度,甚至更低。即在不考虑初始固定投资成本情况下,光伏发电制氢理论成本大约为7元/kg。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成本的降低为开展低成本绿氢提供了基础。


今年初,国家能源局在《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指出,加快攻关绿氢制储运用技术,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在此背景下,仅在今年一季度期间,国内就有13个绿氢项目签约或进入开工环节,涉及绿氢产能超15万吨/年,电解槽容量达835MW,超过2022 年全年。例如,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成功产氢,实现了万吨级绿氢炼化项目全产业链贯通。随着绿氢投资和相关项目的大规模投入,我国绿氢的“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技术也初步具备,为绿氢应用推广创造了条件。


氢具备能源和原料的双重属性,应用空间广阔


氢具备能源和原料的双重属性,广泛应用于工业用能和化工产业,在推进能源转型和工业领域低碳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氢能可转换为电能、热能、化学能 多种形式的能源,同时,也可以单独作为燃料气体或化工原料,应用场景更加广阔。


在“双碳”背景下,能耗双控将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新增工业项目的碳约束将越来越强,绿氢将成为工业领域氢原料替代的重要方向。但目前,氢能应用主要集中在氢燃料电池及其交通载具方面,而受制于氢燃料电池技术成熟度偏低、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行业规模不大等因素,影响氢能的大规模使用。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载体,氢能在传统能源密集型产业及新型氢能应用场景中需求尚未得到全面开发,氢能的应用场景和市场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


工业和化工领域氢能需求旺盛,绿氢替代空间巨大。工业具有显著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特征,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目前,工业领域和化工领域氢能主要以灰氢为主,绿氢替代空间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氢气产量约3300万吨,绿氢渗透率尚处于较低水平。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统计预测,到2030年我国绿氢占比将达到15%,2050年将大幅提升至70%。


此外,通过绿氢替代还可生产合成氨、二氧化碳加氢制备甲醇等燃料,利用乙烯、丙烯、芳烃等有机材料合成化工原料等,这不仅可解决高耗能高排放领域降碳问题,还可解决二氧化碳碳捕捉后的规模化利用问题,是推动工业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绿氢能源耦合是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助力重点行业低碳转型的重要方向


绿氢能源耦合是指利用绿氢能量转换的特点,将绿氢转成为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形式的能源,实现能源的跨时间、跨地域使用,助力氢能使用和消费方式的多样化、提高新能源发电的消纳水平,从而实现氢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社会的绿色低碳转型。


一方面,通过氢电耦合可以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氢电耦可在用电低谷时将清洁能源电力制氢存储,在用电高峰时再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实现电网削峰填谷。如发展风光氢储一体化,可帮助解决我国在新能源富集地区新能源电力消纳问题,同时制氢后,还可通过输氢管道进行输送或就地使用,形成新能源多元化格局。


另一方面,通过绿氢与化学能源耦合可解决氢能运输难、空间错配问题。我国绿氢生产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资源丰富的“三北”地区,而消费使用主要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绿氢”生产和消费空间存在错配。而氢能长距离大规模运输在成本和安全性方面仍存在较大挑战,制约着绿氢的大规模使用。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制氢捕集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等可再生能源,可解决氢能运输难和安全性低的问题,且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氢能的输送管道等基础设施,可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运输等领域,推动重点耗能领域实现清洁低碳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赵琳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