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委员会表示通过抽签方式,最终确定比亚迪、上汽集团、吉利汽车三家车企将成为欧盟反补贴调查对象。27日,吉利方面表示将积极配合欧盟的反补贴调查。
“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大后的必然伴生现象,强大了才有人关注,有人感觉不舒服。”针对欧盟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乘联会如是说。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重要阵地之一,今年中国汽车整体出口量超越日本登顶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出口成为增长拉动力。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发展,中国与欧盟汽车产业之间利益交融。2022年,中国是欧盟汽车出口第三大市场,同时,中国也是欧盟许多汽车公司的重要海外市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透过数据看欧盟反补贴调查之下,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有何影响?哪些车企受影响最多?
1.欧洲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第一目的地
今年前7月出口西班牙车辆增19倍
继去年超过德国之后,今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出口82.5万辆,同比增长超110%。
过去3年,中国对欧洲新能源汽车出口数量持续增加,占出口比重持续提升。2021年欧洲成为我国出口新能源汽车第一目的地,出口占比超过亚洲;2022年,中国出口欧洲新能源汽车数量达54.5万辆,相比2020年增长6.5倍,占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的48.1%。其中,约53万辆销往欧盟市场。
今年前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欧洲45.1万辆,主要销往西欧国家,其中比利时、英国、西班牙数量最多。前7月中国出口比利时新能源汽车14万辆,相比去年同期增加58%;出口西班牙新能源汽车暴增至6.4万辆,而去年同期出口量仅为1万辆。
2.去年欧盟从中国进口超50万辆汽车 63%为电动车
上汽、吉利和比亚迪出口欧盟最多
2022年中国成为欧盟进口乘用车第一来源国,进口中国生产的乘用车总价值达94亿欧元。
据欧洲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2年欧盟乘用车进口量约为320万辆,进口总额达616.26亿欧元,2022年从中国进口乘用车价值相比2021年增长58.9%,占汽车总进口额的15.2%。
中国制造“跑步”进入欧洲,中国汽车品牌亦逐渐打开欧洲市场的大门。过去三年,中国品牌在欧盟的市场占有率从2020年的0.1%增至2022年的1.3%。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四年欧盟汽车市场中欧洲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在70%以上,远超过中国汽车品牌占有率。而在中国市场,欧洲品牌的占有率虽呈现下降趋势,但2022年其占有率仍超过20%。
近年来,中欧汽车工业在新能源领域共同“奔跑”,相互提供市场空间。2022年欧盟从中国进口超过50万辆汽车,大约有63%为电动车,中国品牌占欧盟电动汽车销量的比重增至3.7%,而三年前仅为 0.4%。与此同时,欧洲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占比同步增长,从2019年的2.4%上升至2022年的6.1%。
哪些中国车企品牌打入欧盟市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整理乘联会公布前7月中国车企新能源汽车海外销量,发现上汽出口欧盟数量最多;其次是吉利集团、比亚迪。与此同时,不同品牌在欧盟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据乘联会分析,在荷兰市场上的上汽、吉利以及比亚迪等传统车企表现相对优秀;在挪威市场,“造车新势力”有相对较好的表现。
3.前9月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均价提至2.2万美元
出口欧盟国家均价高于整体均价
针对欧盟反补贴调查,商务部回应,欧方发起此次反补贴调查仅依据对所谓补贴项目和损害威胁的主观臆断,缺乏充足证据支持,不符合世贸组织相关规则。“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评估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通过低价商品对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查询海关总署数据,发现中国纯电动汽车出口均价逐年提升。2020年,中国出口纯电动乘用车均价0.56万美元/辆,到2022年均价升至2.1万美元/辆。今年前9月,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出口均价再次增至2.2万美元/辆。
与此同时,中国向欧盟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均价高于整体出口均价,平均出口价格为2.8万美元/辆。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也曾表示,出口欧洲的国产汽车价格普遍较国内价格翻倍,如比亚迪海豹售价为44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18.98万元起);ATTO 3售价3.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7万元);汉EV售价高达7.2万欧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
具体来看,前9月中国向26个欧盟国家出口纯电动乘用车,其中半数国家出口均价超过2.2万美元,其中对9个国家出口均价超过3万美元。此外,出口卢森堡均价破7万美元。
而从中国进口最多纯电动汽车的比利时,平均价格为2.88万美元,超过中国出口均价,第二大出口目的地西班牙,出口均价超过3.2万美元。
如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正在影响全球,与欧盟电动汽车市场以及产业链供应链紧密关联。
从扩大市场到量质齐飞,中国汽车出海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汽协对欧盟反补贴调查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绝不是靠补贴来支撑保护的,欧盟罔顾这一事实、坚持发起反补贴调查,是明显的保护主义行为,必将给全球电动汽车的发展蒙上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