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硕果累累。11月6日,在第六届进博会期间,北京市交易团“北京日”主题活动正式举办。
如今的北京不仅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厚重,也愿意拥抱时代新兴变化。“北京日”主题活动上,北京市副市长司马红介绍北京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水平开放的新举措、新发展、新机遇,助力北京吸引海内外优质企业投资北京,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在各项政策的带动下,“北京日”现场发布176个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现场签约17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采购签约7个,涉及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汽车及零配件、珠宝等类;投资项目10个,招商总额超10亿元人民币,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人工智能、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产业。
促直播经济、推本土IP 北京消费沃土正在孕育
“北京人口近2200万,拥有超大规模消费市场”,谈及北京消费市场,司马红娓娓道来。她介绍说,北京将着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正在把握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消费供给,创新消费场景,发展首店经济,扩大品牌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
当她提及北京未来的计划时,台下向她投去了一片期待的目光:2023年,北京将有25个大型商业设施开业,新增240万平米商业设施,未来将启动环球度假区二期建设,改造新建一批商业综合体,扩大高品质消费,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回望2021年7月,国务院批准北京等五个城市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两年来,北京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恢复和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建立深化“高位部署、高频调度、协同联动”的工作体系。全力推进国际消费中心的城市建设。
谈及这些年来北京的消费需求变化,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郭文杰向记者表示,北京已经从以商品消费为主,逐步转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均衡发展。而如果从消费内容的变化来看,北京现在不仅涵盖了商品的消费品牌,还包括融合创新的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如果从消费渠道来看,科技赋能催生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新趋势不断升级。
郭文杰介绍,下一步北京将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紧盯一城一都一地,两标杆,四名片的建设目标,着力完善供给,提升品质,优化环境。持续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直播、IP推广这些新兴词语,郭文杰如数家珍。他表示,未来,北京要聚力发挥首都优势,坚持锻长补短稳增长。要促进直播经济、跨境电商等规范健康发展,培育线上消费新增长点,发展即时零售、数字文化、智能体育、在线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
不仅如此,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优化新消费品牌孵化生态,强化本土品牌IP推广。要布局王府井×西单×前门、CBD×三里屯、环球影城×大运河、丽泽×首都商务新区4片国际消费体验区。
提到消费环境,他表示,破除制约扩大消费的制度机制障碍,持续深化“一业一证”改革、“一件事”集成办、“6+4”一体化综合监管,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国际航线恢复配置,提升签证办理便利化水平。
城区各有特色 亦庄涌动智能沃土
北京是多元的,每一个区域都有各自的特色定位。推介会上,北京各城区活力满满,争相进行主题推介。
西城区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的承载区,是体现国家形象和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无论是金融资源、科技资源还是区位,西城区的优势都非常明显。这里不仅是“两区”建设的重要先行先试之地,也是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的所在之地,更是国家金融管理中心。
国际化程度高是朝阳区的特点。北京商务中心区管委会主任陈黛在现场介绍说,作为“中国涉外第一区”,北京CBD全球吸引力指数占到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七,CBD更以全市万分之四的面积创造了全市4.3%的税收贡献。朝阳区也会加快现代化建设,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商、宜学、宜游的“五宜朝阳”。
北京市通州区二级巡视员、区投促中心党组书记李霞则表示,副中心区位交通得天独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滨水生态特色突出,正在积极打造新时代首都发展进程中的“副中心样板”。其中,文化旅游区总规划面积12.05平方公里,坐落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环球主题公园。在空间构建上北有宋庄文化创意小镇,中有环球主题公园,南有演艺小镇,东有大运河串珠成链的产业格局,“投资机遇十分难得”。
“北京亦庄培育了‘全球首创’的创新成果,诠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奇迹”,北京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郑海涛表示,亦庄是一片涌动着智能与创新的沃土,“我们能为您提供多链融合的产业体系,以及最为密集的上下游合作伙伴。”
郑海涛介绍,亦庄产业门类多元,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程度全国领先。在这里,企业能够找到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可以获得从精密仪器到技术服务、从检测验证到小试中试的全流程配套服务,能够找到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具有“左邻右舍”齐聚,供需精准对接、梯度有序的现代产业生态。我们有业态丰富的产业发展空间,支持企业成长壮大、宜业宜居。
“我们每年会拿出200亿的资金支持企业发展。”郑海涛介绍,一个100亿是产业的支持资金,另一个100亿作为投资资金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速迭代,产业功能提升。
多政齐发 开放北京迈出发展新步伐
企业发展离不开政策大力支持,无论是建设“两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北京政策都不余遗力、大力推进。
北京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介绍,2020年,北京获批了两个国家级对外开放平台,即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标志着北京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三年来,北京“两区”建设积极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
她举例介绍说,北京注重放宽外资准入,为企业提供更多投资机会。在深入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基础上,发挥“两区”开放平台优势,围绕电信、金融、商务服务等领域,推出一系列扩大外资准入政策。不仅如此,北京还取消应用商店、互联网接入服务等增值电信业务外资股比限制。
“试点以来,累计落地首创性或突破性政策200余项”,刘梅英介绍,此举带动全国首家新设外商独资券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保险资管公司等一批标志性项目落地,三年累计落地外资企业5千多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559亿美元,占全国的近9%。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也至关重要,北京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也十分坚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二级巡视员张志松表示,40多年来,中国因改革开放,成为全球发生最大变革创新的地区。北京因开放创新,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力量。北京高度重视基础性制度建设,已构建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回望2021年,国家部署了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累计出台50余项配套政策,已取得重要进展与明显成效。北京制定独具特色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进行系统化制度设计和突破。
张志松表示,未来,北京将实行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努力营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创新创业环境。欢迎各类创新主体来京发展。
与此同时,北京正在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当前,正在全面落实营商环境6.0版改革方案,以“一业一证”改革、“一件事”集成服务、“一体化综合监管”等改革为牵引,带动全链条审批、监管、服务优化提升。加快推进人才服务、科技创新服务、数字政务提质增效等8大行动,持续擦亮“北京服务”品牌。即将出台《北京市外商投资条例》,进一步保护外商合法权益,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加稳定、公平、可预期的发展环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