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论坛上讲话。新京报资料图
高等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2月4日-5日,2023首届“海南高等教育创新发展国际论坛”在海南三亚举行,来自全球的政府与国际组织,学会协会与研究机构,知名国内外高校校长,以及吉利控股集团、宁德时代等世界500强企业掌门人齐聚三亚学院,讨论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高等教育国际交流、跨界融合与创新发展之路。
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不断扩大“朋友圈”,升级产教融合模式。这次由吉利人才发展集团、海南落笔峰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办,三亚学院承办的国际论坛,就把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朋友圈”进一步扩大了。
据介绍,吉利教育的产教融合已经迭代到3.0版本。1.0版本的校企合作,即校企共同制定人培方案、共育人才、共建双师型队伍,共享校内外实习场所等。2.0版本的校企合作,是建立现代产业学院,由企业提出胜任关键岗位人才标准,学校用作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指南,校企将学生高价值岗位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结果的评价标准。
到3.0版本的校企合作,吉利各本科院校开始逐步融入所合作的头部企业的科创体系,学校自带“干粮”,即自筹相应的研发人才和相应的研发资金,加入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系统。而主办此次论坛,也是吉利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国际化,实现教育与产业、国内与国外“双循环”打通的新探索。
三亚学院。新京报资料图
综合性大学也要实践产教融合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实二十大报告,需要我国高校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探索特色办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办学模式,我国国家层面曾多次发文,要求深化产教融合。如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但从高校的实际办学看,人才培养结构与质量,与社会人才需求存在“两张皮”问题。造成这种局面,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的办学定位,或者不安于自身的定位。
从办学定位看,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技能人才为主。2014年,教育部也曾推动600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培养应用型人才。但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却继续追求“高大上”,把办综合性、学术型大学作为自己的目标,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而是以学历为导向办学。
显然,由于办学定位偏离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这些高校中,产教融合就流于形式,学校不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也没有用武之地。大学生都被教育要把考研作为自己的出路,学校也围绕考研组织教学,甚至由此出现了“考研高考化”“大学高四化”的办学倾向。
而从教育部门与第三方机构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看,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最难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这显然和学校办学定位偏离,没有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推进产教融合,有密切关系。
这也正如此次论坛高端对话嘉宾,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会长、国家发改委社会司原司长欧晓理所说,“产教融合发端于职业教育,但它不应该仅仅限于职业教育。所有的高等教育都要有产教融合的理念,你的培养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和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结合起来”。
在此背景下来看,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为论坛致辞时所说的一段话,更具现实意义。他说,“无论是什么大学,学术研究成果都需要产业化,产业化过程当然需要人才,而企业是学术成果产业化的最佳载体,也是大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去处”。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理念,吉利教育旗下既有直接服务于就业的职业院校,也有三亚学院这样致力于实践产教融合的综合性大学。
吉利学院。新京报资料图
打破“千人一面”人才培养模式
毋庸置疑,应用型人才也有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需求。但继续深造也应围绕提高技能,而不是只考虑提升学历。在这方面,吉利教育一直有着十分明确的办学定位。
在此次论坛的高端对话中,李书福董事长就表示,吉利当初办学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企业自身发展过程中人才短缺的问题,“一开始我们是技师技工的培养培训,后来到工程师的培养培训,现在这个学校是社会化的学校,属于社会的”。
近30年来,吉利教育持续扩大教育规模、提升办学品质和办学层次,形成了从中高职到研究生的多层次培养体系,但一直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从人才培养供给侧破解就业难题,实现高质量就业,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
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关起门来办学,就很难形成推进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推进产教融合,需要有开放办学的心态,持续扩大合作办学的“朋友圈”。
近年来,为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教育部要求高校党委书记、校长要进行“百企走访”,获得更多的“人才订单”。但平心而论,在就业环节时才想到“走访企业”,是无法让学生高质量就业的。
只有在日常办学中,就和企业紧密合作,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引入企业的力量,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实行深度的产教融合,才是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根本之道。
我国存在“企业人才荒和学生就业难”困境。要破解这一困境,就必须推进产教融合,并形成长效机制。当前,不少高校推进的产教融合,浮于表面,很难深入,如聘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基本只是开一两次讲座,而不是带教学生。企业、技能人才、高校三方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
企业家办教育的优势,在打通院校与企业的围墙方面,就显现出来。可以说,吉利教育是深化产教融合的成果,同时也是产教融合最好的实践载体。
吉利企业在发展、壮大、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产教融合式发展。吉利教育则依托吉利企业,通过产教融合,将学校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得更接近产业需求,为师生创造“真题真做”机会与平台,打破人才规格与企业需求错位、院校人才培养跟不上经济转型和产业变革的困境。
此外,我国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规模都较大,学校也一直追求规模发展,甚至有的民办院校,把扩大规模作为生存之道。但如果只重规模,不重质量,就会带来把学生作为牟利对象,没有给学生货真价实教育的问题。
要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应该在产教融合中,推进个性化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这对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很高的要求,也倒逼学校要拓宽办学“朋友圈”,给学生丰富的教育资源。
据报道,2020年,李书福董事长在吉利学院成都校区首届新生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提出殷切希望:上大学,就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和自由探索能力。
为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学校打破“千人一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千人千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计划,一人一个学习大纲,一人一个梦想。吉利教育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创新发展之路。
从这一意义说,吉利教育践行产教融合、扩大“朋友圈”,就是为每个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提供“千人千面”的成长平台,未来值得期待。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