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年内最后一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出炉。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1年期品种报3.45%,5年期以上品种报4.20%,都与上月持平。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12月LPR利率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作为锚定利率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在本月维持不变,市场已对LPR持平有所预期。同时,受近期市场利率上行明显等因素影响,报价行缺乏下调LPR报价加点的动力。


今年以来,伴随两次降息,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已分别累计下调20bp和10bp,推动企业和居民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展望2024年,多位市场人士预计,央行大概率仍将引导LPR适度下行,但空间有所收窄,负债端成本进一步管控必要性强。


多因素叠加 当前LPR下调动力不足


12月份LPR保持不变,符合市场预期。LPR利率是在MLF利率基础上加点而来,12月MLF延续“量增价平”续作,也使得本月LPR报价调降的概率大幅降低。


“当前资金利率整体位于高位,银行市场化负债成本上行,LPR加点下调受限。”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一方面,8月以来,资金面维持紧平衡状态,市场利率大部分时间在政策利率上方运行;另一方面,在银行负债端压力较大情况下,同业存单利率远超MLF利率,跨年期存单利率更高。


实际上,当前特殊再融资债发行虽有所放缓,但伴随万亿国债增发逐步落地,继续对流动性形成抽水;在加强“均衡投放”要求下,年末信贷投放也有较大的资金需求,中长期流动性仍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临近年末,机构跨年资金需求明显增强,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扰动因素依然较多。


从同业存单来看,近期政府债持续放量发行、信贷投放力度不减,银行流动性考核压力增大,推升负债端资金需求,存单发行需求旺盛;同时,增配政府债挤占资产端存单配置额度,资金面紧平衡和资本新规即将落地下近期货基等赎回压力加大,供需失衡对存单利率形成较强支撑,11月下旬以来,1年期AAA同业存单收益率持续位于2.60%上方运行,短端和中长端存单收益率曲线倒挂现象明显。


东方金诚宏观首席分析师王青还指出,10月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下调全面落地,平均降幅达0.72个百分点。这不可避免地会对银行利息收入带来一定影响。我们判断,在9月银行净息差降至1.73%、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新低后,四季度还会有一定幅度下行。这意味着当前银行对资产收益水平会更加重视,缺乏主动下调LPR报价的动力。


王青还指出,近期宏观数据显示,在稳增长政策继续用力,居民消费持续修复,以及出口也有所回暖等综合作用下,四季度经济运行整体上延续了三季度以来的回升向上态势。这意味着近期下调LPR报价的迫切性也有所下降。


此外,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当前银行净息差依然承压,同时此前出台的一系列稳楼市措施、积极财政政策等的政策红利仍有释放空间,目前仍处于政策观察期。


2024年 LPR或将继续适度下行,下行空间或有所收窄


展望2024年,温彬认为,央行大概率仍将引导LPR适度下行,进而推动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激活生产消费信贷需求。


今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政策实施和工作推进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同时央行2023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增强LPR对实际贷款利率的指导性,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不过,温彬还预计,LPR和新发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空间将有所收窄。央行前期提出的维持银行息差和利润在合理水平,也意味着监管层不希望出现过低的贷款利率,从而为银行留存实力应对化债,保持稳健可持续经营,并提升资金运行效率,防止因企业贷款利率过低等造成的资金空转套利行为。 而在稳息差诉求下,银行负债端成本管控效果,也是影响LPR继续下调空间的重要因素。


王青亦表示,在物价水平仍将低位运行的前景下,着眼于提振内需,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2024年央行降息降准都有空间。同时,2024年美、欧央行将转向降息,也为我国央行“以我为主”,灵活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大空间。


“基于宏观经济走势,预计2024年上半年MLF操作利率有可能下调1次,届时两个期限品种的LPR报价将跟进下调,进而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王青认为,即使2024年MLF利率保持不动,5年期LPR报价不做调整,着眼于推动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政策面也会通过全面下调房贷利率下限等方式,引导居民房贷利率较大幅度下行。


此外,周茂华认为,考虑到银行净息差压力缓解需要一定时间,预计后续LPR下行需要央行“数量+价格+改革支持”,引导整个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移。他预计,后续降准、降息、定向结构性等工具均处于工具箱,稳健略偏松货币政策保持灵活。


温彬亦认为,为实现“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结构性工具也有望发挥更大作用。 通过总量与结构性工具相结合,降低投资和消费成本,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达到“稳总量、调结构、降成本”等多重效果。PSL等结构工具、房地产领域的“定向降息”仍在政策工具箱中。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