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简称“《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底,数据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数据交易规模增长1倍,场内交易规模大幅提升,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创造的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数据赋能经济提质增效作用更加凸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从8年前的“互联网+”到如今的“数据要素×”,如何看这一主体的转变?如何理解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导蔡跃洲表示,从8年前的“互联网+”到当下的“数据要素×”,反映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已经由早期数字技术(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赋能转型阶段,进入以数据为关键要素并充分发挥其倍增效应和乘数效应的深入发展阶段。

 

“8年前,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商业化应用,催生了各种数字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彼时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有助于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加速演进的趋势,并积极拥抱数字经济。”蔡跃洲提到。

 

蔡跃洲表示,当前,数字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已形成广泛共识,发挥数据要素支撑作用特别是乘数效应,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支撑经济增长、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至关重要。

 

《行动计划》作为国家数据局正式挂牌后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作为文件起草参与者,蔡跃洲介绍,国家数据局在起草《行动计划》之初便邀请多位经济学、法学、信息技术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其中,并就《行动计划》涉及的行业领域开展专题讨论,充分吸收行业领域专家意见。此次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有利于充分吸收各方有益建议,并就更好地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形成社会共识。

 

《行动计划》明确的12个行业和领域中智能制造排第一,排序有哪些考量?未来是否会“扩容”?蔡跃洲表示,实施《行动计划》旨在尽快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为此本着“试点先行,重点突破”原则,对12个行业和领域进行了细致部署。这12个行业和领域的选取,主要考虑其在我国数字经济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数据资源要素的积累状况、整体数字化发展基础等因素。

 

“将智能制造排在第一位的主要考量在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智能制造是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主战场;制造业领域整体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程度较高;很多制造业企业从早年信息化建设开始便有意识地收集生产运营过程中各种数据,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源。”蔡跃洲提到。

 

如何理解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蔡跃洲介绍,数据要素的乘数效应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机制来实现。一是提高微观层面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在微观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数据要素以及相应的数据处理、分析、传输手段,能够提炼出数据中包含的有效信息并将其及时传递到生产运行相关环节,从而提高不同环节以及不同类型要素之间的协同性,进而提高生产经营效率。

 

“二是多场景复用带来的宏观价值倍增。数据要素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和低成本复制等技术-经济特征,能够同时在多个场景中发挥上述效率提升作用,从而在宏观层面表现为价值倍增。三是有效对接供给和需求,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另外,不同来源数据集进行融合匹配后可能产生更多有效信息,为生产经营带来更大的价值提升。”蔡跃洲提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张冰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