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2022年6月15日,新京报成立零碳研究院,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双碳政策趋势?碳中和背景下,不同产业和企业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研究院于2022年6月起推出《碳报》,研究最新双碳政策、权威声音、低碳样本等重点内容,并进行分析解读。

目录

>>>政策速递

1. 国家发改委: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2.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3. 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4. 工信部: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水平

5. 北京发布2024年绿色电力交易方案

6. 武汉首批2个项目碳普惠减排量入市交易

7.《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发布

8. 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9. 极氪、蔚来等车企发布高性能动力电池

10. 英国政府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

11.欧洲七国宣布2035年前消除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发电厂

 

>>>专题碳讨

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如何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正文

一、政策速递

 

A、权威声音

 

1.国家发改委: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12月17日至18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安排部署2024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双碳方面,会议强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好能耗双控工作,加快推动节能改造,扩大可再生能源消费,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零碳解读:双控转变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管理措施,是推动碳排放管理从“单项控制”转向“系统控制”的重要制度保障。今年7 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为我国双控转变提供了根本遵循。明年,我国将围绕双控转变落地系列基础措施和保障政策,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2. 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12月21日,2024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总结2023年能源工作成绩,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从能源安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能源科技、电力市场改革、能源监管体系、国际合作等九个方面对明年我国能源工作作出了安排。


零碳解读:近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等相继召开,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工作指明了方向。此次,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强调要立足能源安全,积极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目标任务,体现了能源工作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理念。

 

3. 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12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印发《锅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锅炉绿色低碳发展主要目标,并围绕提高新建锅炉标准、淘汰低效落后老旧锅炉、做好绿色低碳锅炉推广应用工作等作出了具体安排。


零碳解读:锅炉是工业用能和产业生产制造的重要基础装备,也是我国能源消耗量最大、碳排放量最多的设备。目前,我国共有锅炉约32万台,年能耗量约20亿吨标准煤,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因此,提升锅炉能效水平,推动锅炉绿色低碳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

 

4. 工信部:提高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水平


近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汽车生产企业、电池生产企业、梯次利用企业在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做出安排。同时,鼓励电池生产企业优先使用再生原材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政府投资工程、重点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中使用获证梯次利用产品。


零碳解读:动力电池的综合利用水平影响着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事关新能源汽车产品的绿色水平。随着我国电动汽车电池即将迎来大规模退役潮,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此次管理办法明确了汽车企业、电池企业和梯次利用企业等各类企业的回收责任,为提高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综合利用水平提供了保障。

 

B、地方实践

 

5.北京发布2024年绿色电力交易方案


近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印发北京市2024年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绿色电力交易方案的通知。根据通知,2024年,北京市电力市场化交易总电量规模拟安排840亿千瓦时,其中,直接市场交易规模280亿千瓦时,电网代理购电规模560亿千瓦时。


零碳解读:开展绿电交易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并推动生产生活用能低碳转型。此次北京绿电交易方案提出,鼓励跨国公司及其产业链企业、外向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购买绿证、使用绿色电力产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年用电量超过500万千瓦时的用户与发电企业开展电力直接交易。这将进一步激发北京市辖内企业的绿电交易热情,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

 

6.武汉首批2个项目碳普惠减排量入市交易


12月18日,武汉首批2个项目共计7609吨碳普惠减排量在武汉碳普惠登记平台登记,并挂牌交易。目前,已有意向买家正在与卖家就交易价格进行协商。据悉,两个项目的减排量核算与核查依据,均来自《武汉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运行碳普惠方法学(试行)》,并由符合要求的第三方审定与核查机构进行了核查。


零碳解读:今年8月,武汉印发《武汉市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为规范碳普惠体系建设、运行提供了保障,也为个人和中小企业发展碳资产提供了路径。目前,武汉个人或中小企业通过低碳行为形成的碳资产可兑换礼品和消费券、捐给他人或公益事业、入市交易等三种路径,为发展碳普惠,推动全市形成绿色低碳生活生产方式提供了有效激励。

 

C、企业行动

 

7.《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发布


近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和法律专家制定了《中国碳衍生产品交易定义文件(2023年版)》,经交易商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供市场参与者在碳衍生产品交易中自主选择使用。


零碳解读:我国碳市场存在体量大但交易不够活跃的情况,亟须发展碳期货等碳金融衍生产品,为碳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的碳交易工具,帮助市场主体规避碳价波动风险,助力全国碳市场完善价格发现功能,活跃碳市场交易氛围。

 

8.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近日,国家管网集团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在上海成立,注册资本50亿元。据股权穿透信息,该公司是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近两年,随着清洁能源高速发展,储能也成为以央国企为首的企业重点布局领域。截至目前,据北极星储能网不完全统计,央国企旗下涉及储能业务的公司数量已更新至126家。


零碳解读: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建设具有消纳能力的新型电力系统便成为了关键。而储能便是可以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痛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设施。储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央企可以发挥自身体量大、资金雄厚的优势,推动我国储能产业发展。

 

9.极氪、蔚来等车企发布高性能动力电池


近日,极氪智能科技发布全球首款量产800V磷酸铁锂超快充电池,极氪汽车表示,金砖电池是全球量产充电速度最快的800V磷酸铁锂电池。同时,蔚来汽车实测了150度超长续航电池包,据悉,蔚来150kWh电池包是目前国内乘用车量产最大容量电池包。


零碳解读:充电慢、里程焦虑一直是制约电动汽车大规模普及应用的重要因素,而长续航、快充等高性能动力电池便是解决此痛点的关键。极氪800V磷酸铁锂超快充电池可以实现充电15分钟续航增加500km以上;蔚来汽车150度超长续航电池包可实现不充电情况下超1000公里的行驶里程,为解决行业痛点提供了可行方案。

 

D、国际看点

 

10. 英国政府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


当地时间12月18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自2027年起实施英国碳边境调节机制。初步涵盖的产品大类包括铝、水泥、陶瓷、化肥、玻璃、氢气、钢铁,上述产品大类下涵盖的具体产品清单,以及其他设计和交付细节,将于2024年通过开展公开意见征询来决定。英国也成为继欧盟之外全球第二个宣布实行“碳关税”的经济体。


零碳解读: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我国对英国出口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3%,而英国CBAM机制所覆盖的钢铁(2.7%)、铝(1%)、陶瓷(0.65%)、玻璃(0.71%)和肥料(0.02%)等产品出口额比重相对较小,影响有限。但值得注意的是,欧美等国越来越明显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是否会逐步扩大化,并演变成全球各国贸易的主流政策,这将对我国贸易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11. 欧洲七国宣布2035年前消除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发电厂


12月18日,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卢森堡、荷兰及瑞士等七个国家宣布,到2035年将消除其电力系统中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发电厂。这比欧盟其他国家的目标要提前大约5年。目前,这七个国家的发电总量相当于欧盟发电量的近一半,而法国和德国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发电国家。


零碳解读:COP28期间,欧洲等国是淘汰化石能源的积极倡导者,但淘汰化石能源这一相对激进的表述没有出现在COP28共识中。此次,欧洲七国在淘汰化石能源方面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措施,提出到2035年消除其电力系统中所有排放二氧化碳的发电厂,显示出其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决心。


专题碳讨


新能源汽车电池迎来退役潮如何做好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长,资源能源投入大,全产业链的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着较大压力。如动力电池报废后如不能妥善处置会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增加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而新能源汽车的绿色属性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的回收利用,特别是动力电池等关键部件的梯次利用及报废后的无害处理。


近日,为加大废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力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对我国动力电池研发、设计、生产、装机、使用、维修、更换、报废、回收、处理、贮存及运输等各环节产生的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进行管理,提升动力电池的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减少全产业链碳排放水平。


此前,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便提出,要加快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12月17日至18日,国家发改委在安排部署2024年发展改革重点任务时也提出,要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由此可见,加强动力电池等重点产品的综合利用水平将成为今后推动产业低碳发展的重点方向。

图/IC

 

动力电池占新能源汽车生产阶段碳排放的50%左右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动力电池生产包括上游的原材料开发、加工,中游电池厂商的制作和封装,以及下游的汽车厂商的运输组装等环节,涉及产业链条长、碳排放量大,是电动汽车生产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麦肯锡研究发现,制造一辆电动车或燃油车的车身会产生5至1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生产一块70度容量的典型电动车动力电池,大约会产生7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就是说动力电池碳排放量基本占据了新能源汽车生产阶段碳排放量的半壁江山。另外,如果从新能源汽车的全生命周期来看,根据碳阻迹公司数据,动力电池在电动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占比高达40%,是制约电动汽车绿色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电动汽车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动力电池的碳足迹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2023年8月,欧盟《新电池法》正式实施,该法规将对在欧盟市场流通的电池进行全生命周期监管,从电池原材料的获取,到电池产品使用,再到废弃电池的回收利用,确保电池是安全、可持续且有竞争力的,并促进循环经济。同时,它还规定了欧盟内的所有电池应提供碳足迹声明,电池碳足迹计算应符合法规要求及欧盟最新版PEF方法。


但是,动力电池不仅碳排放量相对较大,且减排存在较大难度。目前动力电池产品的碳排放绝大部分来自于供应链环节,而实现从原料开采、加工、包装、运输到生产的每个环节的低碳排放十分困难。我国也缺乏动力电池减排的顶层规划和权威可信的碳足迹标准,在推动动力电池减排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

图/IC


建立回收利用体系是实现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碳减排的关键


当前,我国形成了从材料研发、电池生产、回收利用到设备支撑的全球产业链最全、规模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体系,已成为全球动力电池的重要生产地。


根据行业协会测算,今年前三季度,我国锂电池出货量605GWh,同比增长34%,已接近2022年全年水平。同时,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1-9月我国锂电池累计出口额486.05亿美元,同比增长39.3%。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的数据,2023年1-9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装车量255.7GWh。

锂电池及动力电池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工信部、WIND 图/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出货量达480GWh,造成的碳排放量约2880万吨至5760万吨;世界动力电池出货量达680GWh,造成的碳排放量约4080万吨至8160万吨。因此,推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低碳发展意义重大。在加强动力电池碳足迹标准基础上,建立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体系便是提升整个产业资源利用水平和减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有效举措。


随着产业发展和设备更新换代,动力电池开始进入大量退役阶段,我国逐步加强对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工作。工信部先后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等政策,强化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溯源监测,实施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探索多元化回收利用模式。


目前,全国190余家汽车生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等企业在全国326个地市级行政区设立了10000多个回收服务网点,具备了初步的电池回收利用能力。但随着我国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潮的来临,我国动力电池回收技术和回收体系仍须进一步加强。

图/IC

 

动力电池市场规模巨大,综合利用空间广阔


当前,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生产国,且生产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电池退役后的综合利用市场空间广阔。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预测,2026年,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将超710GWh;市场研究机构预计2026年我国废旧锂电池回收量将达到231.2万吨,市场规模将达到943.2亿元。


根据公安部数据,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820万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0月、11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为95.6万辆、102.6万辆。截至2023年11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0万辆,而新能源汽车中超90%属于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按照一般动力电池70度容量和5-8年的退役期计算,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累计将迎来超1260GWh/1890吨的动力电池退役,市场回收体量累计达6000亿左右,市场规模巨大。

图/新京报零碳研究院制图


大规模的动力电池退役也将催生回收利用市场的机遇。由于动力电池剩余70%的电量就要开始准备回收,动力电池剩余电量虽然不能支撑电动汽车使用,但完全可以梯次利用,用于储能等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新型储能建设需求旺盛,退役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可以通过梯次利用的方式应用于光储充电站、储能基地等场景中,大幅降低配建储能的高额投资成本。


此外,梯次利用之后动力电池的废旧回收也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动力电池中含有锂、钴、镍等重要金属,而这些金属开采难度大、耗能和碳排放量大,且我国对外依存度较高。据悉,退役电池中的主要金属总体含量比原生矿的金属品位高出约10倍,可利用价值高。加强动力电池废旧回收每年可满足我国新能源汽车20%锂、25%钴和11%镍的资源需求,缓解我国新能源关键原材料对外依存度,意义重大。

图/IC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任大明

编辑 陶野    校对  杨许丽


链接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6月15日,以零碳为目标追求,打造集内容、数据、服务、调研报告、活动于一体的新型产品,旨在为双碳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与融媒支撑。零碳研究院会记录“双碳”发展、创新科普产品、打造高端智库、研发行业和地方绿色数据库、构建“双碳”咨询体系、搭建交流平台、组织公益活动、发布调研报告、评选优秀案例。

 

如果你有好的案例、创意,欢迎联系我们:ltyj@bjnews.com.cn

电话 1312663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