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白昊天)1月20日至24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场,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界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伊鸣。他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他带来的《关于推动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提案》。


伊鸣 图/受访者供图


伊鸣认为,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受益于工业互联网和工业自动化的快速发展,自2018年前后快速兴起,无人配送等智能机器人逐渐成为了我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的高速发展趋势已初现端倪。《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预测,2025年北京市机器人核心产业的收入预计将达到300亿元以上。 

 

同时,他对记者分析了北京智能机器人产业面临的一些挑战。伊鸣称,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涉及多学科的综合应用,除自身算法与硬件,产业发展还需市政府在通信、城市基础设施以及政策制定等方面给予进一步关注与支持。目前来看,北京市有明显的科技创新优势,但是要快速转化为市场优势,迫切需要解决产业布局广度深度、应用材料工业集成等基础学科支持力度以及高端非标机机加工能力的提高。

 

对此,伊鸣提出了数点建议:

 

首先是智能机器人本身的产品设计,要统一必要的软件接口。通过整体规划使得相关软件具有统一开放协议及通讯接口,为日后全市范围的整体管理及服务提供更便捷,更一体化的技术平台支撑。

 

其次要规划、完善智能机器人运维的基础设施,制定相关建设标准。新建项目提前预留配套条件,包括无线信号、内部交通行驶动线、充电区域,以及电梯呼叫功能等。对于既有项目,建议政府采取鼓励、资助、运营补贴等多种措施,促进北京地区智能商用机器人末端产业应用的发展。


再次是更贴近实际的试点应用。在有条件的大学校园、大型商业综合体和大型社区内,开展智能商用机器人的综合性应用试点,以更大范围地探索其应用潜力。他举例说:可以在相关场景内设置集中配送点或配送仓,由人工快递分拣后投入至相应配送机器人。继而自动配送至指定楼座或就近的储物柜内;在条件许可的环境中,可进配送至不同办公楼层的电梯厅,甚至可以送至工位的实际场景测试。

 

此外,智能机器人行业发展尤其要强调化产学研用联合,健全高端研发产业链。伊鸣建议企业和高校合作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高校针对性设置专业,解决学校所学和社会所需不匹配问题;政府牵头聚合在京材料研究机构创新共用平台,以解决企业研发困难;引入更多高端制造平台,解决非标制造的需求。 


编辑 赵方园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