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航天再获政策青睐。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多位航天领域从业者,对商业航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多方位解读。


“这为今后各类支持政策的出台、各种应用场景的开拓、商业航天人才的集聚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商业航天也可能持续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商业航天市场活力能够得到进一步激发。”北京星河动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百奇对新京报贝壳财经表示。


体现新质生产力 商业航天带动其他高精尖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政府工作报告中,商业航天在新质生产力的框架下被提及。


“这证明商业航天在产值规模和创新效能上,作为新质生产力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如此表示。


刘百奇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领域,商业航天可有效推动建设“天地空一体化”网络布局,带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精尖技术产业发展。


此外,这也是商业航天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商业航天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航天宏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宇翔说道。


刘百奇表示,经过近年发展,商业航天呈现出发展潜力大、市场规模广、增长速度快的特点,具有良好广阔的发展机遇。“作为技术迭代快、经济效益高且产业协同强的航天新业态,商业航天是我国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新增长极,也是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支撑。”


此外,王宇翔还表示,党中央历来重视航天产业发展,“从早期支持资源、海洋、气象系列卫星和环境减灾星座,到近期支持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北斗、载人航天和探月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发布和实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等都可以看出来”。


“重视商业航天,表现出国家对未来太空经济的信心和决心。”杨峰总结道。


商业航天需要与国家层面“双向奔赴”


王宇翔认为,商业航天要成为新增长引擎,需要商业航天自身和国家层面双向奔赴。“商业航天自身需要降低研制成本,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提高运营质量。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在国有资本投入、税收优惠、数据管理、卫星运营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在卫星研制基础设施、商业航天发射场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和加快建设速度。”


杨峰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表示,一方面,政策加持有望技术创新高速发展,“我们倍感鼓舞”;另一方面也倍感压力,“这主要体现在应用落地上,整个行业的发展压力很大,需要协同发展”。


他以解决星源不足问题为例说明,“一方面我们一直关注技术创新,在整星的低成本、小型化、极致性价比方面持续投入研发,不断实现关键技术快速突破。另一方面,星座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随着国家政策、各项支持措施落地生根,能加大对我们的金融服务支持”。


刘百奇也提到商业航天的成本和效率问题,“商业航天需要提高研发和生产效率,实现规模化、低成本发展”。


“降低商业航天制造成本,不断把商业航天推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通过商业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发挥引领作用,建立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表示。他以银河航天为例,“我们正基于国内成熟的工业体系配套,发挥社会工业体系优势并相互赋能,构建新型航天产业生态”。


刘百奇表示,随着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提升,商业航天将丰富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深化“通导遥”综合应用,推动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和应用落地。


商业卫星应用:与人工智能、太空算力等未来技术协同


“从卫星上天来说,需要解决星源不足问题,星源不足就无法满足时序性要求,有很多应用就无法开展。”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杨峰表示。


对于卫星应用落地,杨峰认为,首先,商业航天企业应突出市场化机制,以提供商业价值实现商业闭环为目标,基于切实明确的市场需求,不断打磨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差异化的产品,为客户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他特别强调,产品一定要优于传统解决方案,“客户不会看这个方案是由卫星提供而买单”。


二是,需要与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等未来技术协同,形成各行业领域好用的卫星应用产品,推动商业卫星应用向应用服务型转变。“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的体现,商业航天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国土调查、水利、林业、农业、电力、应急管理、环保、海洋、气象以及智慧城市建设等在内的诸多领域。”杨峰说。


三是,需要进一步促进开放示范应用场景,进而促进高新技术迭代和规模星座建设以及市场拓展。以天仪研究院为例,目前在SAR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卫星)遥感应用这个细分赛道上,天仪研究院已经在防灾减灾、自然资源、城市安全治理等领域形成良好的示范应用。


在卫星应用方面,朱正贤也提到太空算力这一未来技术,并认为这是一种基础的核心能力。“未来,银河航天将持续打造以太空算力为基础的核心能力、发力卫星星座建设及应用,抓住太空新基建机遇,与各类高精尖产业共同推进综合创新体系,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走向更高质量发展,助力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朱正贤说。


发挥首都区位优势 北京商业航天实现“抢跑”


早在2021年,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就在《北京市支持卫星网络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明确了北京商业航天的“南箭北星”发展格局。


据刘百奇介绍,截至目前,北京市已拥有国内半数以上的商业航天创新企业,主营产品总营收超600亿元,“未来将辐射带动产生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1月24日,北京市印发的《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再次提出发展目标:到2028年,北京商业航天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能级明显提升;此后,再用5年时间,形成可重复使用火箭常态发射能力,建成天地一体通导遥巨型星座体系,空天信息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业航天创新发展高地。


王宇翔认为,北京市的“行动方案”优先布局,提前“抢跑”,给北京商业航天企业提供多重发展机遇。“再加上北京市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在商业航天建设领域可以抢得更多政策红利的同时,还面临着离‘牵头用户’更近的优势。”


刘百奇表示,作为北京“南箭”产业集群中的代表性企业,星河动力下一步将在北京经开区指导下,提高火箭发射效率、加快新一代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的研发。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