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紧密合作,京津冀地区区域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官方数据显示,十年来,京津冀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
对比十年前,2023年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为10.4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9倍。具体来看,京津冀三地经济总量分别达43760.7亿元、16737.3亿元和43944.1亿元,是2013年的2.1倍、1.7倍和1.8倍。
展望下一个十年,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抓好标志性项目在雄安新区落地建设。
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话题,新京报贝壳财经两会经济策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分享见解。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受访者供图
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 实现三个新格局、五大新突破
连玉明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我长期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年成果来看,可以总结为三个新格局,五大新突破。三个新格局指的是,“一核两翼”发展、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与区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个新格局基本形成。
连玉明进一步表示,在此基础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在五个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是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新突破;其次,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新突破;第三,“轨道上的京津冀”取得新突破;第四,以冬奥为标志的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取得新突破;最后,三地自贸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个新格局、五大新突破意味着仅仅十年时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从单向疏解走向双向互通融合、从缩小内部差距进入提高整体实力、从改革求突破转向了开放创优势,这些标志着京津冀已经从高质量协同发展迈向高水平协同开放的新阶段。”连玉明称。
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打通战略性通道
今年两会期间,连玉明建议,下一步,京津冀应瞄准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强化国际数字贸易港与空港、陆港、海港“四港”联动,努力建成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在直播中,连玉明表示,京津冀要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战略性布局、战略性产业及战略性通道。
“京津冀十年发展在战略性布局方面已经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的第二个十年就是要在战略性产业和战略性通道方面突破,其中,加快构建世界级港口群是打通战略性通道的最重要举措。”连玉明称,通过十年发展,特别是“轨道上的京津冀”发展,陆港、海港、空港已具备条件,再加上目前正在构建的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在未来十年内,要加快构建以陆港为基础,空港为引领,海港为特色,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为战略制高点的 “四港联动”,加快建设世界级港口群,进一步深化三地自贸区协同发展,打造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发挥京津冀科技、教育、人才优势 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今年两会还有一大热词——新质生产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京津冀协同之下,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此,连玉明表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京津冀在协同过程中最重要是要发挥好三个优势,建好四个平台,做好四个探索,即发挥好京津冀科技、教育、人才三大优势,把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系统联动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统一起来,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动能,在此基础上,要紧紧围绕国际信息产业和数字贸易港的战略制高点,建好四个平台,一是推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设立国际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据交易机构与全球磋商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其次,积极创建全国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第三,建立中国数据权属登记和数据资产评估中心;第四,建立京津冀数字丝绸之路合作示范区。
连玉明进一步表示,在搭建四个平台的基础上,京津冀还可在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数据跨境交易、数据产权保护四个方面,在国际标准、国际规则、国际制度、国际治理等方面做出有效探索。“这些探索都为京津冀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化示范区建设作用 引领全国服务业开放创新
面向京津冀未来十年的发展,连玉明表示,2023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这一《方案》开启了首都新时代前所未有、最大程度地对外开放,为京津冀高水平协同开放指明了方向。
“我们应该深化示范区功能,协同发挥好两个作用。一是要更好发挥北京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主导作用;二是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业开放创新发展发挥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优势,把京津冀协同发展放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统筹谋划,努力建成畅通我国经济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连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这是京津冀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目标之一。”连玉明称。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