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出炉。相比前两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能耗下降目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新质生产力、新型能源体系、新型储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新”也同样引人关注。
今年两会传递了哪些“双碳信号”?利好哪些绿色产业?地方减碳如何行稳致远?
3月10日晚,新京报贝壳财经两会经济策直播中,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武汉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主任亢德芝表示,在智能化方面,不管是环境保护,还是韧性城市建设,抑或产业本身,都面临着智慧化升级的挑战。
亢德芝。图/受访者供图
亢德芝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促进绿色转型等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并表示以低碳为方向打造当地的新质生产力。她表示,近年来,武汉遭受多次内涝、干旱、冻雨的考验,建设韧性城市十分迫切。也正是因为作为我国首批海绵城市、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武汉在过去几年应对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等重大考验中,摸索出了一套兼具软实力和硬实力的韧性城市基层治理经验。同时,作为长江流域的关键流域,整个湖北省都需要提高流域、湖域的治理能力,推动智慧湖泊综合监管能力建设。
建设韧性城市武汉摸索出一套办法
亢德芝表示,要建设韧性城市,需要方方面面的基础能力作支撑。首先,面对灾害事件如极端天气,城市要有适应性,具备一定承载能力,如应对暴雨时的排水能力、应对高温干旱时水库的调蓄能力;其次,要具备修复能力,能够从灾害中尽早恢复秩序;第三,要有通过反思、评估等进行优化提升的能力,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建设水平。
她指出,疫情期间武汉形成的由政府主导、社区分片管理的“分包制”运行模式,在处理突发性灾害事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去年年底开始,武汉接连遭遇两次严重的冻雨天气,对交通运输、电力等领域造成不小影响。武汉市迅速启动了响应机制,主干道由政府部门进行清雪,非机动车道、小区内部等则由相关社区、企事业单位分包解决。一个个社区小网格编制成一张安全大网。这正是韧性城市软实力的生动体现。
亢德芝建议,在韧性城市的硬实力建设方面也需要不断推进,要建立高效的交通体系,确保灾害来袭时,物资能够快速进出,人员可以快速疏散;要有足够的能源保障能力,确保一段时间内的生活能源保供;要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应对不同灾害要有针对性的预案;要及时启用绿色生态的基础设施,如具备排水功能的地面设施、通风廊道等;还要建立高效的智慧政务系统,将各行各业的信息汇聚到“城市大脑”,打造融合联动的灾害应对链条。
从三个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针对新质生产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特征要求,亢德芝结合湖北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针对高端化,湖北省正面临传统产业升级的课题。湖北制造业发达,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交相辉映,目前已经形成钢铁生产、汽车制造、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产业集群。如果能搭上高端化这一班车,就能让整个产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同时,湖北省一直在推动能源清洁化利用,从而实现产业的低碳发展。
其次,在智能化方面,不管是环境保护,还是韧性城市建设,抑或产业本身,都面临着智慧化升级的挑战。如何借助智慧平台提高城市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城市的发展?这正是智能化的要求。当前,智能化也在推动着湖北的产业升级,比如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三,针对绿色化,就是当前最热的“双碳”战略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当下的绿色价值,积极参与碳市场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湖北是全国碳市场登记中心,具有绿色发展的先天优势。同时,绿色本身也正在形成产业,以湖北武昌碳金融中心为基地,打造全国碳市场中心,赋能全国的绿色发展。
亢德芝表示,这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而低碳将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力的方向。针对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低碳发展的问题,亢德芝认为,第一个当务之急就是技术的支持。“比如湿地保护,我也呼吁在武汉设立重点国家实验室,来研究湿地保护的关键技术。”其次,就是支撑,包括机制和体制的支撑。比如,国家层面建立全流域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第三,希望湖北的生态诉求能获得国家经费方面的支持,以支撑其发挥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作用,推动区域的绿色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曲筱艺 李铮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