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企业家随团出访欧洲十分瞩目。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国企业出海、共建“一带一路”等话题热议不断。5月13日,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专访,分享了对相关话题的思考。


毕马威中国副主席、客户与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图/受访者供图

  

江立勤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再度活跃,也由产品出海向服务、业务出海转变,要以技术或者产品换市场。中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市场,可参考合资合作模式,金融服务也要跟上。此外,加强与当地中国商会联系,通过本地化宣传提升中国企业出海的美誉度,实现高质量出海。

  

中国企业出海再度活跃起来

  

贝壳财经:以你的观察,目前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特点?

  

江立勤: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几个阶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企业出海增多,以到欧美并购为主;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开始往东南亚、拉美、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拓展;2015年-2016年企业出海全面开花,到2018年海外投资达到新高点;2020年开始受各方面影响,在2021年进入低谷;直到现在,是一个重塑的过程,中国企业出海再度活跃。

  

具体来看,现在与前些年的企业出海相比有这些变化,一是原来并购投资,现在开始出现一些退出项目,是一个从投资到投资与退出并举的过程。二是以前的并购是直接收购,近两年“绿地投资”增多。

  

三是区域变化,以前以欧美为主,大部分是技术、产品、业务型的并购。这两年东南亚、中东、拉美、非洲区域活跃度更高。四是参与主体变化。以前以央企为主,这两年上市公司民企、地方国资参与增多,中小型民营企业逐渐活跃。

 

贝壳财经:与二十年前相比,现阶段中国企业出海时空环境有哪些不同?

 

江立勤:首先,全球经济格局变化对中国企业出海产生一定影响,从企业角度考虑,出海不是简单的市场或者经济行为,更多考虑安全性、区域敏感度等因素。其次,以前企业出海政策驱动比较多,现在更多从市场、经济、环境角度考虑,更市场化。

 

三是从行业角度来看,以前出海集中在能源、基础设施领域,现在生物医药、数字经济领域也“走出去”,是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也是市场竞争的结果。此外,受当前全球供应链影响,欧美国家相关政策也要求企业在本地化设厂,减少供应链对成本的影响,由产品出海向服务、业务出海转变。 

 

新能源汽车出海需要供应链本地化

 

贝壳财经:面对当前新能源汽车出口的挑战,中国企业应如何应对?

 

江立勤:一是本地化生产、本地化运营,零配件出口,从整车出口变成在当地组装也可以,最终还是需要本地化,本地建厂要求供应链本地化,这方面需要研究解决。

 

二是汽车上下游产业涉及排放问题,进入欧美市场,当地对ESG要求也比较高,车企也需要把ESG作为重要的指标考虑,建立可追溯的供应链、ESG数据库,以符合当地的要求。

 

三是产品本地化,有时中国产品不一定适应当地要求。比如,电动汽车需要解决高纬度国家冬季电池续航问题。此外,配套的金融服务需要跟上,因为海外汽车消费有金融公司提供分期的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帮助拉动汽车消费。中国车企出海金融服务也要适应当地消费习惯。

 

贝壳财经:在成熟的欧美市场,中国企业出海应该如何做好功课?

 

江立勤:首先,要对当地市场环境调研和把握,尤其是未来政府动向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其次,市场进入的策略也很重要,不管是欧美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进入市场的时机、方式需要考量,是新建公司,还是并购企业导入技术和产品,要更多从企业自身战略发展角度出发。

 

此外,欧美国家比较注重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如何融入当地,也需要研究。最后,产品品质可靠性也很重要,欧美市场对产品质量以及耐受度要求很高,要符合当地的法律法规要求。

 

出海“一带一路”:可参考合资合作模式,金融服务跟上

 

贝壳财经:面对“一带一路”等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机遇?

 

江立勤:在东南亚、中东、非洲、拉美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基础设施还有很多投资机会,比如传统的资源类、基础设施类、农业类,企业出海可以共享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红利。

 

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领域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有一定逻辑关系,有投资前景。另一方面,通过人口红利,帮助企业更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把重塑供应链和融入当地市场结合起来。

 

贝壳财经:中国企业出海“一带一路”,可能面对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江立勤: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差异,进入当地市场需要了解当地市场和营商环境,把前期调研工作做得扎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传统的投资并购不一定成立,建议参考当年外资企业进中国,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展开,找到一个比较熟悉当地市场、在当地比较有影响力、政府关系比较好的合作伙伴,是不错的选择。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不一定能够单独解决融资与外汇的问题,要鼓励金融服务出海,因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要给实体经济提供配套服务。实体经济出海,规模到一定程度后,对金融的需求也会更多,这方面需要着重研究解决。

 

人才本地化,这些年中国人遍布全球各地,要把当地的中国人才网络建立起来。 最后,目前合规风险管控越来越重要,随着中国企业海外运营越来越多,不可避免与当地税务、金融机构打交道,要关注当地政策、法律的变化,提升合规风险控制水平。

     

以技术或者产品换市场,提升当地宣传水平

 

贝壳财经:在全球视野下,中国相关产能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市场?

 

江立勤:改革开放时,中国有一句话叫“以市场换技术”,让欧美企业把好的产品和技术拿到中国落地生根,帮助我们产业发展。现在我们进入海外市场的逻辑应该也一样,以技术或者产品换市场。

 

我们今年调研,有些企业海外业务表现不错,与中国市场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现在更多要靠业务多元化、国际化,对冲不同市场的风险。

 

贝壳财经: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谁更乐意看到技术出海、供应链出海?

 

江立勤:不管是新兴经济体还是发达经济体,都希望把产业带来。从企业角度来看,需要考虑供应商愿不愿意一起“走出去”,尤其在新兴经济体,确实会面临一些挑战,企业还没到一定规模时,很难要求供应商一起过去,因为光靠单家订单量可能无法支持供应商投资的经济性。欧美配套体系相对更加成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配套体系还没有那么成熟,企业出海要根据市场需求来判断。

 

贝壳财经:中国企业如何做到高质量出海、高水平出海?提升美誉度与影响力?

 

江立勤:首先,企业自身需要有体系化建设。之前国央企出海平台较为分散,这几年很多都整合到一个海外平台。民企出海的体系化、规范化还不够,平台整合有助于海外投资体系建立,包括战略制定、管理运营、风险应对。

 

其次,对产品质量的管控。如何适应当地市场的需求很重要,还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发挥当地商会作用,这些民间组织能够帮助快速了解当地市场的情况,以及问题应对。企业之间还要避免价格战。

 

当然,国家也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比如面对“一带一路”国家出现政权更迭时,能够有效保护中国企业在当地的利益。

 

最后,企业出海需要本地化宣传,让“本地人讲本地事”,可以找当地导演、演员,以当地的叙事逻辑拍摄宣传片,在当地电视台播放,提升在当地的认可度。这方面的宣传工作也要加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