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粮食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收获、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的“跑冒滴漏”都会产生粮食损失损耗。如何保障粮食安全,要从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全仓储与科技司科技处处长姚磊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储粮等技术,强化数字化监管和标准引领全面倡导合理加工,多措并举来推进粮食产后节粮减损。


粮食产后节约减损取得明显成效


姚磊指出,在粮食收购环节,优化粮食产后服务。2017年以来,国家安排建设了5500多个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实现产粮大县粮食产后服务全覆盖,及时为农民提供粮食烘干和清理等服务,有效发挥助农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的重要作用。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全国推广使用近1000万套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由十年前的8%降至2.9%。目前,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正在组织编写农户储粮技术要点和装具选型指南,进一步为农户储粮提供科学指导。


在粮食仓储环节,大力发展绿色储粮。粮食仓储广泛应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环流熏蒸、粮情测控“四合一”技术,能够有效改善粮仓内部储存环境,减少粮堆局部发热情况,目前已成为国有粮库的标配。氮气、二氧化碳等气调技术能够有效杀虫控虫,延缓粮食品质劣变。


据统计,目前应用气调技术的仓容规模已达5500万吨。常见的粮食控温储粮技术包括谷冷机控温、空调控温、内环流控温等。控温储藏技术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低温和准低温储粮可以有效保证品质、减少损失损耗。


“十三五”以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中,实施“现代粮仓绿色储粮科技示范工程”等多个粮食储藏相关科研创新项目,在粮食储藏保质保鲜、虫霉防治和减损降耗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新成果。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粮食仓储规范化管理,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储藏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在粮食运输环节,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要加强粮食现代物流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降低粮食运输环节损耗。通过应用铁水联运接卸技术、粮食铁路运输专用车皮和专用散粮车、接卸平台等,有效减少了运输环节粮食遗撒损耗。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会同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印发《粮食运输技术指南(试行)》,为以上技术和装备应用提供指导。


在粮食加工环节,要推广应用适度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全面倡导合理加工,开展成品粮油适度加工技术研发及成果推广,避免过度加工导致出品率过低,推进适度加工标准制定工作,控制不合理加工精度,减少不必要的粮食损失和能源消耗。如,在大米加工中应用柔性碾米设备,可提高粮食出米率5-8个百分点。同时,深入挖掘米糠、麸皮、豆粕等综合利用价值,提高粮食利用效率,开辟了节粮新渠道。


在粮食消费环节,要加强科普宣传和健康消费引导。大力提倡粮食节约,反对浪费,结合每年世界粮食日暨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和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等主题活动,印发宣传材料,组织专题讲座,开展线上线下宣传,传递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理念,营造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社会风尚。同时,我们不断创新方式,组织开展送粮油科普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活动,积极倡导科学文明的消费方式,助力开展“光盘行动”。


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助力节粮减损


姚磊表示,要加强制度建设。为推动节粮减损制度化建设,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规划等,将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上升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修订施行,从法律层面强调节粮减损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的必要性,明确具体举措。“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将节粮减损相关要求纳入考核。


此外,要完善标准规范。系统减少粮食损失浪费需要标准引领。目前国家出台了涵盖仓储、运输、加工等环节的粮食相关技术标准,如,修订发布了《大米》《小麦粉》等系列涉及节粮减损的标准。下一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着力强化绿色储粮等相关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开展标准化试点工作,通过标准引领持续推动粮食减损。


另外,要助力科技支撑。为推动节粮减损,目前建成的粮食储运等4个产后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5个粮食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筑起粮食产后减损技术创新体系框架。粮食科研机构开发的食品级惰性粉、控温、气调等物理防控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光诱捕等物理杀虫技术、捕食螨等天敌生物、多杀菌素、S-烯虫酯、植物源杀虫药剂等储粮害虫防控生物新技术与产品在示范应用。


粮食产后损失浪费问题在粮食产后各环节仍不同程度存在。因此,需要强化全链条减损意识,加强科技创新供给。“十四五”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将持续深入实施《粮食节约行动方案》,通过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储粮等技术,强化数字化监管和标准引领,全面倡导合理加工,多措并举推进粮食产后领域节粮减损。强化节粮科技集成一体化示范,深入开展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科普教育。加强粮食科技国际合作交流分享中国经验。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张晓翀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