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科创湾区 新质未来”主题论坛在深圳举行。
7月9日,2024新京报贝壳财经年会“科创湾区 新质未来”主题论坛在深圳举行,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汤一原,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院士陈清泉,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南方分院(深圳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陈晓晨,华大集团董事、副总裁李斌,腾讯云副总裁、智能制造和智慧能源解决方案负责人蔡毅等嘉宾出席并发言。
陈清泉在致辞中强调了科技对经济和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要素就是‘三高’,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其中最核心的就是高科技。”对于我国2035年要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目标,他强调,科技强国有五个要素:第一要有原创性基础研究的能力;第二要有关键技术攻关的能力;第三要有全球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第四要有高端人才的培养和聚集能力;第五要有科技自立的体系和能力。
陈晓晨在演讲中表示,信息通信技术是未来产业的总体技术基础。当前该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单一技术升级潜力逼近天花板,应用需求增速远超技术供给能力,跨界融合不断深化。未来创新升级的重大方向则包括基础理论创新、既有技术体系瓶颈的突破以及面向应用进行深度优化。
李斌认为,一个大数据驱动的精准医学时代、生物经济时代乃至基因经济时代正在加速到来。面对2030年健康中国、2035年科技强国目标,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健康治理形势、多元的国家安全体系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等三大问题,都急需加快应用基因技术,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蔡毅认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数据显示,在大模型等AI(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我国算力总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长近30%。中国制造规模长期占全球30%以上,且正在逐渐向高科技加工转型。以机电新能源高科技为主,注定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必然需要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获取长期发展空间。“这不仅是市场销售投入的收益,更多的是战略性的变化和确定性的长期趋势。”蔡毅说。基于以上的产业变革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纷纷行动起来,借助云计算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圆桌论坛共议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易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堵点
在圆桌论坛环节,深圳工业互联网行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李家贵,深圳数据交易所副总经理王冠,元戎启行技术合伙人、副总裁刘念邱,中兴通讯战略和生态首席专家屠嘉顺就工业互联网、数据交易、智能驾驶、通信技术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堵点、解决思路以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点等发表看法和建议。
新京报也希望凭借“改革之东风”共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如汤一原在致辞中所说:“新京报昨天在大湾区开幕式上宣布成立‘新京报贝壳财经运营中心’,也是希望扎根于大湾区,与‘鹏城’一起展翅高飞。”
近年来,新京报贝壳财经也深入融合科技创新,与时代同行,记录和挖掘新时代的新质生产力。据汤一原介绍,在上周北京的贝壳财经年会上,新京报宣布成立了AI研究院,推出ESG垂直行业模型。“下一步,我们将更加聚焦面向未来的产业与科技前沿,探寻新质生产力,推出更多重磅专题报道。”
贝壳财经发布《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
本次论坛上,贝壳财经还发布了《2024年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称:报告)。报告阐释了未来产业十大趋势。从“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来看,北京、广州、上海、深圳位于榜单前四名,一线城市未来产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北京第一,深圳位居第二。可以看到大湾区广州和深圳实力较强,东莞和佛山有明显差距,而长三角11个城市形成一定的聚集效应,未来产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从六大未来产业方向21个细分产业发展规模和成熟度来看,工业互联网、通用AI、机器人为成熟度最高、整体规模最大的三大未来产业;第四、五位分别为量子科技和低空经济。受限于技术发展程度及市场需要,氢能、生物制造、先进通信、深海科学、脑科学的行业整体规模排在后五位。
贝壳财经年会自2020年起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每届年会都围绕经济领域的重大热点主题,邀请众多政府领导、国内外顶尖专家学者、行业领袖等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从2020年到2023年,四届年会累计邀请了近300位国内外大咖,举办了49场主题论坛,微博话题阅读量10亿+,直播全平台观看量过亿,短视频播放量累计2.47亿+,图文报道阅读量累计2.08亿+。
贝壳财经是新京报旗下独立财经品牌,于2020年8月正式推出,目前贝壳财经已经形成全媒体、立体式、多元化、多平台共享分发的传播格局,拥有图文、视频、音频、数据等多类产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韦英姿 白金蕾 陈维城 任娇 孙文轩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