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终止97亿元定增后的首个交易日,晶科能源(688223.SH)7月29日收于7.16元/股,跌2.45%。
7月26日,晶科能源最终决定终止一笔已筹划近一年的定增。这背后是因行业内外部环境与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带动资本市场的环境变化。在原定的计划中,晶科能源拟募资97亿元,其中72亿元将投入公司近年的重点项目,山西一体化大基地。
从时间线上来看,包括晶科能源在内的几大头部组件厂商几乎均在去年上半年上马了大型一体化项目,投资额也都达到了百亿级。抢占市场、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或是这轮一体化浪潮兴起的核心因素。
但另一方面,随着光伏产业链持续且大幅的降价,一体化布局也导致企业陷入僵局。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日前提出,最近几年一体化发展非常快,但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会遭遇各个环节持续的全线失血,这对于光伏老玩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包袱。
就后续是否会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重新发起定增,或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募资,晶科能源7月29日回应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称,公司目前整体现金流健康,后续暂无其他公开市场再融资计划。就原来募投项目进展及资金来源,晶科能源表示,公司山西项目在正常建设中,项目建设所需资金已通过自有及自筹资金基本安排到位。
定增筹划一年最终终止,原拟投入山西一体化大基地项目
7月26日晚间,晶科能源公告称,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未来战略规划与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展,经审慎分析后决定终止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事项。
据晶科能源披露,自定增预案公布后直至终止,公司尚未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申请文件。
晶科能源此次定增计划公布于2023年8月中旬,原计划募资不超过97亿元,其中72亿元均拟投入山西一体化大基地项目,另拟将2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或偿还银行借款。
“本次发行将有力提升公司N型组件产能,巩固公司在N型领域的领先地位。”晶科能源在当时的预案中表示,通过此次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公司拟建设垂直一体化大基地,串联拉晶、硅片、电池及组件生产线,配合自动化运输、立体仓库和自动仓储等最新生产线设计方案,实现生产效率最优,有效降低公司的生产和运输成本,进一步巩固公司的规模优势,增强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此前选择通过定增募资亦与晶科能源较晚回A上市有关。上市公司在预案中提到,银行间接融资是公司主要融资渠道之一。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一方面限制了进一步间接融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成本。晶科能源寄希望于通过定增缓解公司经营规模扩大带来的资金压力,降低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
另一方面,作为这笔近百亿规模定增募资的主要投向,公布于2023年5月、总投资额高达560亿元的山西垂直一体化大基地项目是晶科能源近年主要的大手笔扩产项目之一,项目建设内容包括56GW单晶拉棒、56GW硅片、56GW高效电池和56GW组件产能,项目共分四期,建设周期约两年,一期项目预计2024年第一季度投产,二期项目预计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三期、四期项目预计2025年建成投产。
一期已于3月26日投产,但因4月末的火灾事故影响了投产及后续爬坡进度。在今年5月披露的调研记录中,晶科能源表示正积极推动山西一期组件项目开工,二期项目目前计划按照原有进度推进。
晶科能源2023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募投的三个扩产项目均已在建设中,资金来源为自筹资金。
降价周期各个环节“全线失血”,如何破局
从时间线上来看,几大头部组件厂商几乎均在去年上半年上马了大型一体化项目。
晶澳科技(002459.SZ)2023年上半年先后公布将在鄂尔多斯高新区建设合计年产30GW拉晶、30GW硅片、30GW电池、10GW组件项目,预计投资额共188.62亿元。隆基绿能(601012.SH)2023年6月公布了年产20GW单晶硅棒、24GW单晶电池及配套项目,投资额超过125亿元。
企业之所以纷纷布局一体化,核心原因自然离不开加强供应链把控、平抑部分环节价格与供需改变等。“一体化固然有好处,规模效应、品质管控和追溯性强,但归根结底是为了成本。”晶科能源董事长李仙德在2023年6月公开撰文表示。
但另一方面,当行业不再处于高增长时,将战线拉长必然导致企业疲于应对。
“最近几年一体化发展非常快,但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会遭遇各个环节全线失血,这对于光伏老玩家来说是一个新的包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在日前召开的光伏行业2024年上半年发展回顾与下半年形势展望研讨会上提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难以忽视的原因之一在于产业陷入同质化竞争,入局者尤其是二三线企业在产品上难以有创新且缺乏渠道优势,最终走向低价竞争,出现恶性循环。
尚德电力、晶优光伏董事长武飞在日前的行业研讨会上提出,近年行业的垂直一体化不是基于专业化能力下的垂直一体化优势,而是基于上游短缺的垂直一体化优势,随着上游全面复兴之后,会重新回到专业化模式。
“短期内一体化企业盈利受产业链各环节利润波动影响较大,但中长期来看,一体化企业在规模经济、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一体化创新降本等方面有相对优势。”晶科能源在5月的调研中表示。
贝壳财经记者关注到,从政府到企业,均对于产业破“卷”有所认识。
工信部于7月19日对《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进行意见征求,文件中即提出引导光伏企业减少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成为行业当下的关注重点。去年年末,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成立。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