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中国经济向新而行”夏季峰会深圳分论坛“新质生产力下的中国智造”中,新京报贝壳财经首次发布《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G20)创业研究中心的指导下,推出“2024中国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通过梳理六大未来产业方向中初具规模的21个产业共710万余条企业数据,对32个万亿GDP城市及准万亿GDP城市的未来产业发展程度进行评价,综合城市政策、科研基础等,挖掘城市未来产业发展潜力。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产业的发展能够显著拉动经济增长水平。一个城市在未来产业方面的企业储备与产业链的完善程度,对于培育和发展前沿产业具有基石作用。《报告》显示,从“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的产业维度看,北京、广州、上海和深圳发展禀赋不同,未来产业方向各自侧重。北京仍以较明显的优势排在首位,在六大未来产业分项中均排在前三,其中在未来信息分项中排名第一。由于未来信息相关的企业数量最多、权重较高,综合来看,北京未来产业维度得分最高。



广州以微弱的优势超越深圳,位居第二:在未来信息、未来制造两个分项分列第二、第三;在未来空间、未来健康两个分项中均排在第一。深圳在“未来产业之城”发展指数的产业维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在未来制造、未来能源两个分项中位居第一;在未来材料、未来空间两个分项中位居第二。上海在产业维度综合排名中位居第四:在未来材料的分项上位居第一;在未来健康、未来能源两个分项上位居第二;在未来信息、未来制造两个分项上位居第四。


从“未来产业”发展指数综合评价来看,成都超过杭州位居第五,西安超越南京排名第七,重庆超越武汉排名第九,济南跻身前十之列。但从分数上看,济南、武汉、苏州、青岛的分数差别极其细微,表明四个城市在未来产业维度方面差距较小,各具优势。



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万亿城市未来产业企业储备领先


从区域角度来看,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在未来产业的企业储备方面整体领先。



数据显示,在大湾区未来产业布局中,广州、深圳两地带动作用明显;而在长三角地区,万亿城市整体实力较强,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排名均在前50%。此外,成渝地区和西安均体现出独特的产业优势,但从集群化角度来看,二者周围缺乏强有力的产业链支持,要想形成集群式发展规模还需要更长时间。除北京外,东北、华中、华北地区则没有体现出特别明显的未来产业优势,需要在产业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上做更多努力。


出品:新京报贝壳财经 

指导单位:清华大学二十国集团(G20)创业研究中心

数据支持:天眼查

出品人:苏曼丽

统筹:任娇

记者:方静怡

数据分析师:董怡楠

设计:任婉晴

校对: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