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通过


7月31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主持召开部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生态环境部关于以高水平保护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实施意见》《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以及《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


零碳解读:这些文件的审议通过,体现了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应对方面的坚定决心和积极行动,旨在推动经济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采用基于强度的配额分配思路,不强制要求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绝对降低,而是根据实际供电量或发电量来确定配额,鼓励企业提高能效,从而在不牺牲生产的情况下实现减排。


2.《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印发


8月1日消息,根据交通运输部官网信息,交通运输部官网和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印发《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动力电池更新补贴实施细则》的通知。根据通知,将对城市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更换动力电池,给予定额补贴。鼓励结合客流变化、城市公交行业发展等情况,合理选择更换的新能源城市公交车辆车长类型。


零碳解读:该政策对城市公交企业更新新能源城市公交车及更换动力电池给予定额补贴。更新新能源公交车每辆车平均补贴8万元,而更换动力电池每辆车补贴4.2万元。各地可依据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的安排制定本地补贴标准。公交企业应及时关注相关政策动态,确保能够顺利申请和使用补贴资金。


3.第二批CCER方法学发布


7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布第二批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方法学的公开征求意见稿,分别是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方法学。本次发布的两项方法学均对项目额外性予以免证。


零碳解读:第二批CCER方法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面进一步扩展了领域和方向。生态环境部在首批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四个项目方法学的基础上,为煤矿与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进一步促进了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发展。


B、行业动态


4.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已投运装机超4400万千瓦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在会上表示,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稳步增长,已投运装机超4400万千瓦;同时,新型储能调度运用不断增强,调节作用逐步显现。


零碳解读:截至2024年上半年,我国新型储能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到了4444万千瓦/9906万千瓦时,相较于2023年底增长超过40%。这一增长不仅体现在装机规模上,新型储能的调度运用水平和调节作用也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经营区,2024年上半年新型储能的等效利用小时数分别达到了390小时和560小时,较2023年上半年有了显著提升。


5.我国充电桩总量保障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7月31日,国家能源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上半年能源形势和可再生能源并网运行情况,介绍新型储能发展和绿证核发工作有关情况。据发布会介绍,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充电桩总量达到1024.4万台,同比增长54%;其中公共桩312.2万台,私人桩712.2万台,公共桩额定总功率超过1.1亿千瓦,保障了24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


零碳解读:通过大规模建设充电桩,形成覆盖广泛、密度适中的充电服务网络,能有效缓解电动汽车用户的续航焦虑,促进了电动汽车的日常使用和长途出行。国家能源局还组织了县乡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推广,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已经将充电设施布局至所有乡镇,有效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下乡发展。国家能源局计划继续推动构建高质量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以助力交通运输的绿色低碳转型和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建设。


C、地方实践


6.广西上线“碳电寻源”系统助力碳排放监测


近日,广西“碳电寻源”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由广西电力交易中心和广州电力交易中心联合研发,依托电力交易数据,实现度电精准溯源、碳排放全景监测,引领绿色低碳消费,推动行业和企业绿色低碳转型。


零碳解读:“碳电寻源”系统相当于电力市场用户的“数字碳账单”,它能够通过准确分类统计用户的购电成分,溯源度电到厂,并动态分析能源生产、传输、消纳全过程数据,从而客观度量电力市场用户购电形成的间接碳排放 。这不仅有助于企业分析自身的用电结构,监测碳排放变化情况,还能为政府、行业和企业在用能转型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7.山西省开行首趟“光伏专列”


8月1日凌晨,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内,一趟满载50车光伏设备组件的快运专列从中鼎物流园驶出,开往青海省,拉开了山西开行“光伏专列”的序幕。


零碳解读:这趟光伏专列的开行,不仅展示了山西省在新能源领域的积极作为,而且对于多地的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和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专列运输,可以更高效地将光伏组件等新能源物资运送到需要的地区,为当地清洁能源项目提供支持,促进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8.北京: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碳排放显著下降


8月1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建设美丽北京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出,到2027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美丽北京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碳排放显著下降,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全面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社会广泛自觉,美丽北京率先基本建成。


零碳解读:北京市政府的这些措施体现了其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旨在通过综合性的政策和行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北京。具体来说,北京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不低于市域面积的27.5%,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在碳排放方面,北京计划实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措施,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并逐步健全碳排放控制管理机制。


9.宁波推动创建“零碳工厂”,最高奖励200万元


为鼓励绿色工厂进一步深挖节能降碳潜力,最终创建“零碳工厂”,宁波将对入选国家级、市级“零碳示范工厂”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50万元的奖励。


零碳解读:工业领域作为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约占整体碳排放的70%,因此工厂的绿色转型尤为关键。宁波市设定了“零碳(近零碳)基础工厂”和“零碳(近零碳)示范工厂”两个评价等级,根据碳抵消比例和综合评分来划分,而且通过奖励机制,激发了企业创建“零碳工厂”的积极性,为实现区域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D、国际看点


10.新加坡成立全国碳市场联盟


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7月31号官方发布,新加坡经济发展局(EDB)与国际排放交易协会(IETA)宣布,正式成立新加坡碳市场联盟(SCMA),标志着新加坡在推动全球碳市场发展和实现低碳经济转型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零碳解读:新加坡成立全国碳市场联盟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旨在促进高质量碳信用的获取和供应,符合《巴黎协定》第六条的规定,目的是将领先的国际供应商和碳市场推动者与对高质量碳信用感兴趣的新加坡企业直接联系起来。SCMA作为一个平台,将为服务商、碳排放信用的潜在卖家和买家以及政府机构提供联系、共享和合作的机会。


专题碳讨


回顾历届奥运会,说说奥运碳减排的那些事儿


万众瞩目的巴黎奥运会如期举行,网上热梗频传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与热议。其中,关于碳减排的话题“奥运村不装空调”“各国自带空调”“60%以上素食占比”等引发赛事减碳与舒适度如何平衡的相关讨论。


尽管巴黎奥运会未承诺实现“碳中和”,但承诺将碳排放量比伦敦和里约奥运会的平均值减少50%,并在用实际行动向史上“最绿色奥运会”发起冲刺。


我们先来看看伦敦和里约奥运会排了多少碳,伦敦奥运会是夏季奥运会中首次计算碳排放量的一届,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碳排放量分别约为330万吨和360万吨二氧化碳。那么巴黎奥运会就是设定了1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预算,这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平均水平的一半。


再来看看巴黎奥运会为碳减排采取的具体措施:约95%以上的场馆是现有或临时搭建的,减少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和能源消耗;奥运村的建设使用了大量低碳建材,床架、床垫等也采用了可回收材料;塞纳河上的浮动太阳能发电站承担了奥运会部分场所的电能供应;尽管最初决定不在奥运村安装空调以减少碳排放,但后来允许代表团自行出资购买或租赁空调;饮食方面,素食食品数量增加一倍,并将一次性塑料的使用量减半……


图/IC


1.历届奥运会为碳减排都做了哪些努力


奥运会的碳减排和碳中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赛事的各个方面,从能源使用、建筑设计、交通管理到观众行为等。一场赛事的碳减排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启了绿色奥运的先河,被誉为首届“绿色冬奥会”。在筹办过程中,组委会发起了20多个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些努力使得环境保护成为奥运会申办和举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国际奥委会也在此后的《奥林匹克宪章》中增加了环境保护条款,进一步强调了奥运会与可持续发展的紧密联系。


2006年都灵冬奥会目标为“世界上第一个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绿色标准的体育赛事”。都灵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更换低排放汽车、采用清洁燃料和可再生能源、推广节能建筑等,清洁能源的使用率由20%提高到了80%以上。组委会还通过支持一些森林、高能效和可再生能源项目对为期16天的都灵冬奥会碳排予以补偿。


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夏季奥运会中首次计算碳排放量的一届,伦敦奥组委在2009年12月发布了《2012年伦敦可持续发展计划》,对整个伦敦奥运周期(2005—2012年)内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最后,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碳排放量约为33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此外,伦敦奥运会还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质锅炉和风力发电,以及使用“发光地砖”技术,将行人脚步转化为电力;同时,伦敦奥运会使用了一种“碳中性”的燃料——丙烷和丁烷的混合气体,作为奥运圣火的燃料,进一步减少了碳排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则是一个实现碳中和的成功案例。据《北京冬奥会低碳管理报告(赛前)》显示,2018年预估计算北京冬奥会2016-2022年温室气体基准线排放总量为163.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1年对排放量进行了修订,预计实际排放量为102.8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北京2022年冬奥会利用现有场馆减少环境影响、使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技术、100%使用绿色电力、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的使用比例达到历届最高,最后通过林业碳汇和企业赞助核证碳减排量等方式进行碳抵消。


图/IC


2.不承诺“碳中和”,巴黎错了吗?


2020年3月4日,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曾通过决议,将确保所有即将举行的奥运会都是碳中和的,并承诺将显著减少赛事碳足迹。


然而,由于碳抵消措施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受到了一些质疑,巴黎奥组委在近期的新闻稿中已经不再宣传实现碳中和,而是强调将举办一届更负责任、更可持续和更具包容性的奥运会。


不承诺“碳中和”,巴黎错了吗?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公众质疑的重点,即使购买碳抵消真正促进了碳减排,但因为通过购买碳抵消来实现减排与真正的减排行动之间可能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一致,公众就很难将其强相关起来,就会本能地产生疑问,存在舆论风险。


再加上此前国际上因一些劣质的碳信用流入市场,导致许多人对碳抵消产生了误解,认为碳抵消就是“花钱买宣传”起不到真正减排的作用。碳汇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减少排放一定是重点。的确,碳抵消只是一种辅助的政策手段,需要活动组织者从方方面面来最大程度地减少碳的排放。


图/IC


3.完美的“碳中和”奥运会应该什么样?


尽管本届巴黎奥组委采取“槽点多多”的减排措施,但奥运会的规模庞大,涉及的碳排放源众多,基于当前的技术水平,还会不可避免的有一定的碳排放,这部分碳如何处理是关键。


是置之不理,还是进一步捕获后储存或抵消它?完美的“碳中和”奥运会应该什么样?


避无可避的碳排怎么中和?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授杨军对零碳研究院表示,首选通过购买高质量的生态系统碳汇来抵消这部分碳排放,实现双赢。高质量的碳汇具有来源清晰、具备额外性、可核证,可促进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等特点。高质量碳汇通过碳自愿交易市场被交易,产生的经济收益对于促进碳汇产生地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助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缓解。


杨军补充,巴黎奥运会作为全球盛会,在各方面都备受关注。如果会议组织者通过购买高质量碳汇来抵消活动的碳排放,不仅增加了奥运会本身的绿色程度,更倡导了零排放的理念,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减缓的关注,对于奥运会本身和气候变化应对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前已经有不少的大型活动成功地实现了碳中和,我们的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就是通过系列减排措施结合植树造林实现了碳中和。此前,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为我国大型活动的碳中和实施提供了规范和指导。该指南鼓励大型活动组织者在筹备、举办和收尾阶段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通过购买碳配额、碳信用或新建林业项目等方式抵消实际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碳中和。


奥林匹克的运动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应该“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面对“碳中和”“碳抵销”不能因噎废食,更具进步意义、更能体现全球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雄心的做法是像北京冬奥会一样,建立起清晰透明的碳减排和抵消的过程机制,为未来的奥运会树立起绿色标杆。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