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人民银行发布最新金融数据,截至7月末,初步统计,2024年前七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8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3.22万亿元。同时,前七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3.53万亿元。


有权威人士表示,当前金融部门持续用力支持实体经济,同时金融数据挤水分效果仍在显现,应合理看待金融总量的数据变化。


金融部门持续用力支持实体经济


金融总量增速高于名义GDP增速,总体保持合理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有效需求不足和治理资金空转,金融总量增长整体“减速提质”。业内专家表示,7月金融总量增长基本稳定,月末增速与上月基本相当,保持合理增长,反映金融持续发力支持实体经济。


事实上,直接融资加速发展。根据央行数据,7月企业债券净融资约1600亿元,同比多约310亿元。


有市场专家认为,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城投债务融资规模整体收缩的背景下,这个结果其实是很不容易的,说明一些企业通过发债替代了贷款。近年来,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为通畅,也更好与经济向轻型化转型相适配。


此外,7月我国政府债券净融资约7000亿元,同比多约2900亿元,有力支撑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近期专项债加快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和使用也在加速落地。


票据融资也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7月新增贷款中票据增长较多,有权威专家指出,表内票据是贷款的组成部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重要融资渠道。


“在满足真实交易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要求下,票据期限短、便利性高、流动性好,中小企业利用票据从银行进行贴现,与从银行贷款获得资金是一样的。”上述权威专家表示,特别是在有效融资需求不足时,银行短期内要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而项目储备不足,通过加大票据直贴、转贴力度,将代表企业信用的未贴现票据转化为代表银行信用的表内票据融资,对企业也实实在在地提供了资金支持。随着票据利率下行,中小企业通过票据融资的成本也会相应降低,也可以激发融资需求。


金融数据挤水分效果仍在显现


根据央行数据,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3.31万亿元,同比增长6.3%。狭义货币(M1)余额63.23万亿元,同比下降6.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88万亿元,同比增长12%。


有权威专家表示,短期看,金融数据挤水分对总量指标仍会产生影响。M2、M1等货币供应量指标增速今年以来有所放缓,有相当程度上是受此因素影响,部分虚增的存贷款挤掉后,金融数据会出现一定回落。尤其是考虑到前期企业活期存款中,有一部分通过手工补息获取了相对高些的收益,这些行为规范后,企业活期存款出现下降,有些还在逐步向理财转化,这方面的影响会持续显现,导致近几个月M1持续回落。


“挤水分”促进金融总量数据更真更实。过去一段时期,企业债务增长中有一部分资金存在空转,企业贷款后直接转化为存款,并没有拉动投资及作用于实体经济。


在金融管理部门对这些行为规范后,存款收益和预期投资回报率的比价关系发生变化,套利空间消失,部分企业资金腾挪出来扩大投资、增加研发投入等,未来会更有利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某制药企业反映,在规范手工补息后,该企业将存在某大行2亿元存款提取出来用于新建生产车间、购买相关设备以扩大再生产。


“挤水分”有利于金融经济的良性互动。权威专家认为,金融数据“挤水分”也有助于解开企业账款拖欠“连环套”,提高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更好满足经营主体有效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质量与水平。某纸制品制造企业在无法获取对公存款高额补息后,从开户银行转走400万元,用于支付拖欠上游企业的账款。


积极盘活被低效占用的存量贷款


“市场要更加关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质效。”权威专家认为,金融机构加大盘活存量资源力度和治理资金空转往往不会体现为贷款余额的增长,但金融支持质效是明显提升的。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积极盘活存量贷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将低效贷款回收后投放到新动能领域,通过“移位再贷”,存量贷款的结构是明显优化的。


有业内人士反映,规范手工补息和整治资金空转的效果持续显现,部分企业过去“存贷双增、低贷高存、虚增套利”的模式难以为继,提前归还了贷款;新发放贷款要先补上贷款收回、核销的“坑”,然后再增长,最终体现在贷款增量上的数据会相对少一些,但对经济的支持是实打实的。


权威专家认为,新发展阶段评价金融支持成效要有多元视角。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货币信贷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评价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需要具备多元视角。


实际上,从社会融资规模看,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幅仍然高于名义经济增速。从利率下降的成效看,7月人民银行下调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1年期、5年期以上LPR均下降0.1个百分点,新发放企业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从信贷结构看,支持“五篇大文章”的金融服务持续提升,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绿色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


此外,本月的金融数据也呈现出了新特点,在权威专家看来,这很大程度反映了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传统上高度依赖于信贷资金的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贷款“大块头”逐渐调整,反映到信贷数据上是不增长甚至收缩,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新动能领域贷款需求短期内难以完全接续,补不上传统领域贷款下降形成的“坑”,导致信贷增长出现波动。


“随着经济逐步恢复良性循环,有效融资需求也将回升。”权威专家认为,前期政策效果还在逐步显现,将带动有效需求复苏回升。未来经济政策着力点将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内需,随着消费恢复,经济循环会更加顺畅,也将创造出新的有效融资需求。


新京报贝壳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