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的帷幕缓缓拉开,在今年服贸会上,越来越多的北京国有企业所呈现出科技和绿色的特点。


北京建工集团、北京能源集团……这些年来北京人耳熟能详的首都国企,以其优秀的产品、精心的展示、周全的服务,在服贸会上展现着国企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不断科技创新,破解地下工程难题


在北京建工集团的展区内,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的科研人员正神情专注地进行着新型注浆材料的实验演示。不同于传统注浆材料,此次展示的系列新材料专为既有地铁结构病害量身打造,旨在解决地铁运营中面临的施工天窗期短、列车周期振动、地下水侵蚀等复杂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其安全与稳定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市民的出行安全。然而,地铁结构长期处于地下复杂环境中,面临着地下水侵蚀、列车振动、施工条件限制等多重挑战,导致各类病害频发。传统的注浆材料往往难以全面满足这些特殊条件下的治理需求,成为制约地铁结构健康维护的一大瓶颈。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公司项目负责人宋伟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之所以一个材料要满足如此多的性能要求,主要是因为地下工程结构复杂。”


宋伟举例说,在富水环境条件下,要求材料具有抗分散性;复合列车振动环境中,就需要材料同时具备抗振动性;而如果病害处于变形缝部位,则需要材料具有可变形性能,即高韧性能;如果病害处于减振结构部位,则需要材料具有吸收振动的功能,即高韧高弹性能。


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副总经理牛晓凯指出,新材料的研发不仅是为了满足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更是为了回应城市公共交通安全与稳定的迫切需求。


此外,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还将北京市首个地下结构“工程医院”的实物模型带到了现场。


宋伟介绍称,“工程医院”是地下结构的“守护者”,它针对地下结构常见的“渗、裂、变、沉”等顽疾,通过全周期、全方位的检测、诊断和治理服务,确保城市“隐形脉络”健康运行。“工程医院”从结构检测到材料研发,从病害诊断到治理修复,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构成了一个高效运转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牛晓凯指出,“工程医院”之所以能够成为城市地下结构安全治理的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其深度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科技,构建了集智能监测、精准评估、即时预警与高效运维于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地下结构安全治理的智能化水平,还促进了管理效率与维护质量的飞跃式提升。


积极探索“数字+能源”新路径,打造能源新业态


在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能集团”)的展区内,记者被京能集团自主研发出的一套先进的智慧供热技术体系所吸引。


据北京热力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套智慧供热技术体系,可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大幅提升供热品质、降低能源消耗。截至目前,北京热力已完成超过4500万平方米的“户一线一站一网一源”全流程智慧供热改造,惠及数十万户首都家庭。


此外,京能集团打造的张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采用大量网源友好型风电机组关键技术,建成国内首个复杂环境下的大规模智慧化风电场,打造了国内首个碳中和风电场,为电力乃至其他各行各业真正实现全寿命周期“零排放”的目标进行了有效探索。


张家口—北京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将绿色建造技术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根据《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计算,各项绿色建造措施共计减排二氧化碳8855.75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燕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