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温灭菌乳也叫纯牛奶,市面上常见的伊利金典、蒙牛特仑苏等都属于此类产品。今后喝纯牛奶的消费者,或许再无法从包装上看到“复原乳”三个字。


近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秘书处发布征求19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修改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其中包含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


依照修改内容,原标准中“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及复原乳标注相关规定均被删除,与2023年12月发布的《灭菌乳》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相一致,这意味着今后灭菌乳产品中去复原乳已是大势所趋。


GB 2519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信息系统网站截图


复原乳内容被删除


依照现行国标《灭菌乳》GB25190-2010,超高温灭菌乳是指以生牛(羊)乳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


与保质期较短且需低温储存的巴氏奶相比,灭菌乳最大特点是保质期可达到6个月以上,且常温储存即可。另一区别在于,灭菌乳除使用生牛乳作原料外,还可添加复原乳作为原料,但巴氏奶不允许使用复原乳。


商超销售的部分灭菌乳产品。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复原乳又称还原奶,是指把牛奶干燥成乳粉后,再添加一定的水或牛奶制成的乳液。国务院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关于复原乳标识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巴氏杀菌乳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鼓励使用生鲜乳。凡是在酸牛乳、灭菌乳中使用乳粉的商品必须在包装上标注“复原乳”字样及使用比例。


此次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将超高温灭菌乳的定义修改为“以生牛(羊)乳为原料,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加热到至少132℃并保持很短时间的灭菌,再经无菌灌装等工序制成的液体产品”,删除了原标准中“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的表述。该标准下另一类“保持灭菌乳”同样删除了复原乳有关表述。原标准中对复原乳有关的标识规定也一并进行了删除。


国标修订已先行去除


此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第1号修改单征求意见稿出台,被认为是为《灭菌乳》国标修订做准备。


2023年12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审委员会就21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就包括《灭菌乳》的国标修订。


此次《灭菌乳》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仅以单一品种生乳为原料”,去掉了“牛羊”奶源限制,增加了水牛乳、牦牛乳、骆驼乳、马乳、驴乳等特色奶畜乳的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限定。另一重要变化是删除“添加或不添加复原乳”的表述,明确“仅以单一品种生乳为原料”,同时删除了有关复原乳的标识规定。


乳业专家宋亮认为,纯牛奶中禁用复原乳“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确保了牛奶品质的进一步提升。相关研究证实,热伤害程度越高,牛奶中的活性营养越低”。


某品牌调制乳标注复原乳成分。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农业农村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专家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复原乳中脂肪、蛋白、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等六大传统营养要素的含量与超高温灭菌乳比变化不显著,但生物活性物质损失严重。现已证实乳中含有免疫蛋白、活性酶及活性肽等生物活性物质,但对热比较敏感。


禁用系大势所趋


复原乳是一种时代产物。据业内人士介绍,2005年前后,国内乳企使用复原乳多源于奶源紧缺。十年后,由于国内奶价与进口大包粉(全脂奶粉)价格形成倒挂,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乳企选择使用进口奶粉复原后再生产,这也导致我国奶牛养殖业在2015年—2018年进入调整期。


近两年,受奶源供给过剩、需求放缓等因素影响,我国原料奶价格持续下行,进口乳品尤其是大包粉价格优势不再,这也使得我国大包粉进口量下降。2024年上半年,我国大包粉进口38.3万吨,同比下降20.7%


目前添加复原乳的纯牛奶产品在市面上较少出现,但在酸奶、调制乳等产品上依然可以看到“复原乳”的身影,如旺仔牛奶、明治保加利亚桃子味风味发酵乳、味全“9小时发酵”酸奶等。


一位大型乳企相关负责人向新京报记者证实,国内奶源价格走低,大型乳企没有必要将牛奶喷粉后再还原成液奶生产,进而导致成本增加,因此使用复原乳生产纯牛奶的企业并不多。


从一系列政策文件来看,在巴氏奶、灭菌乳等基础白奶中禁用复原乳已是大势所趋。国务院早在2005年就发布了《关于复原乳标识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巴氏杀菌乳中不允许添加复原乳,鼓励使用生鲜乳。


2024年2月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在业内看来,这一倡导意在带动国内优质奶源需求,助力奶价走出低迷期。


新京报首席记者郭铁

编辑 唐峥

校对 穆祥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