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央行等四部委: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发挥碳市场作用。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


零碳解读:政策还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发与资源环境要素相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探索将资源环境要素作为合格担保品,鼓励探索资源环境要素担保贷款,并完善碳排放权及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担保制度。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助于提升碳市场的金融化程度,充分发挥碳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新的业务机会和创新空间。通过这些政策的推动,预期能够促进全国碳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2.工信部:建立数字化碳管理系统等,实现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参考指引(2024年版)》。该《参考指引》提出能碳管理环节,涵盖两个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即能源智能管控与碳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


零碳解读:智能制造典型场景是智能工厂的基本组成单元,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制造全过程和供应链全环节核心问题,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部署智能制造装备、工业软件和系统,实现具备协同和自治特征、具有特定功能和实际价值的应用。十余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通过新模式应用探索、智能工厂建设、解决方案攻关等,总结形成了一批智能制造典型场景,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提供有益参考。

 

B、行业动态

 

3.习近平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就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是党中央着眼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全面节约战略,坚持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合作,着力畅通资源循环利用链条,打造全国性、功能性的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国民经济循环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强作出批示指出,要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牢记使命担当,聚焦国家战略,搭建多层次、立体化、高效率的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落实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建设世界一流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集团,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4.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自律公约


10月16日,在2024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12家风电整机商签订《中国风电行业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自律公约》。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价格战”侵蚀风电产业发展根基。将重点解决低价恶性竞争、对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明显有失公平的合同条款等问题。上述12家签约企业包括远景能源、金风科技、运达股份、明阳智能、三一重能、东方电气、电气风电、中国中车、中船海装、联合动力、华锐风电、兴蓝风电。


零碳解读:公约的具体内容包括遵守法律不搞价格串通、提倡定价自律;运用法律提高行业约束力,形成一定威慑;制定规则保证可操作性,避免成为空口号;企业自主自愿加入公约,自觉遵守约定。这些措施旨在促进风电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5.首批CCER项目结束公示 “冲刺”年内交易


近日,首批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正式结束公示,迈入CCER项目登记流程的第三步——“项目审定”阶段。根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相关规定,CCER登记共分为八个步骤,后续剩余步骤总计需要至少50个工作日完成。这意味着,首批CCER项目或有可能赶上今年年底交易。


零碳解读:首批CCER项目涵盖了海上风电、光热发电、造林碳汇和红树林营造等多个领域,计划减排量超过7000万吨。其中,最大的项目是福能海峡公司长乐外海海上风电场C区496兆瓦海上风电项目,年减排量约846357吨;最小的项目是福建省霞浦县盐田乡和长春镇红树林植被修复项目,年减排量约1085吨。目前,首批37个CCER项目中的36个已顺利结束公示,1个项目申请撤回公示。CCER项目参与交易将促进碳交易价格合理化、碳交易规模扩大化、碳交易质量提升化。CCER消除了地域和行业的差异,一旦签发为CCER减排量,就成为同质的等价的碳资产,这有利于吸引企业进入CCER交易市场,进一步丰富我国碳交易市场,优化碳交易资源结构,提高碳交易水平。

 

6.我国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10月15日,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我国电力市场化交易范围进一步扩大。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是在省间电力中长期市场交易基础上,开展的省间日前、日内电力交易,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月启动试运行以来,经过31个月的连续试运行,机制平稳有序,转正式运行。


零碳解读:中国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转入运行,这是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的重要里程碑。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的正式运行将进一步稳定市场发展预期,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有力推动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的运行,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它还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在更大范围内协同消纳,助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此外,省间电力现货市场将发挥价格引导作用,实现电力资源经济高效配置,推动跨省区电力生产组织方式的市场化转型,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7.组织开展无锡市“零碳”工厂试点工作


近日,无锡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无锡市“零碳”工厂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工信部联节〔2022〕88号)、《江苏省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苏工信节能〔2023〕16号)、《无锡市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锡工信节能〔2023〕9号)等文件要求,现组织开展“零碳”工厂试点工作。


零碳解读:无锡市正在积极推动“零碳”工厂试点工作,以响应国家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部署。这项工作旨在促进工业领域深度挖掘节能降碳的潜力,并通过树立绿色低碳的标杆企业来引领行业的发展,从而助力实现工业领域的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8.国家能源集团生物质制绿色甲醇首创成功


近日,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煤业烯烃一公司联合宁夏神耀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首次全行业开创性地开展生物质气流床气化连续进料的试烧任务,标志着首创生物质在气流床气化炉满负荷工业化运行,为我国生物质制绿色甲醇的工艺路线开辟了新路径。


零碳解读:在这次试烧中,主要使用的生物质原料包括玉米秸、高粱秸、麦秸、稻草等农业废弃物。这些原料经过粉碎、压缩、碳化等工艺处理,压制成可以直接燃烧的固体燃料,是一种优质的可再生能源。这次生物质气化炉的工业化成功试烧,为气流床气化技术制绿色甲醇提供了宝贵经验,对推动我国乃至于全球生物质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9.山东潍坊喜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


近日,山东港口渤海湾港集团潍坊港获得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颁发的《碳中和评价证书》,证明潍坊港全港口范围内实现了“碳中和”,标志着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在山东潍坊建成。


零碳解读:潍坊港通过实施一系列减排措施,包括建设分散式风电系统、应用氢能车辆、推进电能替代和自动化改造等,并通过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对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最终实现了碳中和 。潍坊港的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其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也为全国其他港口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推动了整个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发展 。

 

C、国际看点

 

10.匈牙利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匈牙利能源部发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匈牙利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为67.3万千瓦,预计今年全年匈牙利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00万千瓦以上,连续两年保持百万千瓦以上规模增长。


零碳解读:匈牙利政府推出了分布式光伏发电补贴计划,以激发民众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热情。2024年,匈牙利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已有超过2万户家庭申请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并签署了相关补贴领取协议。匈牙利能源部还追加了补贴额度,以支持更多的家庭安装光伏系统。匈牙利已明确将其获得的大部分欧盟复苏基金用于电网升级,包括电网扩建、建设智能电网等,以适应未来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形势。值得一提的是,匈牙利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在欧洲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对匈牙利的投资稳步增长,为匈牙利光伏市场的发展也提供了支持。

 

11.德国拨出31亿美元用于脱碳补贴


10月16日,德国经济部表示,德国政府已拨款高达28亿欧元(31亿美元)支持15 家工业公司根据其首轮“气候保护合同”实现脱碳。作为德国2045年实现气候中和目标的一部分,柏林将向玻璃、造纸和化学品等行业的企业提供15年的补贴,以换取它们在生产过程中减少碳排放。这15个项目预计将在合同的15年期限内减少1700万吨排放量。根据联邦环境署的数据,2023年德国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为6.74亿吨。


零碳解读:这些补贴措施显示了德国政府在推动工业脱碳和实现气候中和目标方面的积极态度和决心。通过财政补贴,德国旨在鼓励工业企业采用更环保的生产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其长期的气候目标。

 

二、专题碳讨


光伏行业群像:既有黯然离场,也有奋力自救

 


10月10日,ST旭电发布公告称,公司股票已被深交所裁定终止上市,并定于10月11日正式摘牌。

 

ST旭电在公告中表示,公司股票在7月18日至8月14日期间,连续二十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同时均低于1元,触及《股票上市规则(2024年修订)》第9.2.1条第一款第五项规定的股票终止上市情形。

 

据悉,这是继ST阳光、ST爱康、ST航高等企业之后,又一家光伏上市公司正式宣告退市。

 

这几家企业退市的原因多与内部控制问题、财务亏损、股价持续低迷等因素有关。例如,ST航高因内部控制审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在8月26日被摘牌;ST爱康则因连续三年亏损及内部控制问题,在8月12日被摘牌;ST阳光因控股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内部控制失效导致公司经营不善,于7月10日终止上市摘牌。这些退市事件反映了光伏行业在经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市场和监管的严峻挑战。

 

图/IC


步入深秋,光伏行业的寒风依旧凛冽

 

上述几家光伏企业相继退市,不仅揭示了光伏行业内部分企业面临的严峻财务和内控挑战,也折射出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的泡沫与风险。与此同时,ST中利、ST聆达、ST嘉寓等企业虽奋力挣扎于重整与预重整的边缘,但前路依旧充满未知与变数。

 

就拿ST中利来说,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及预重整,公司已经处于预重整阶段,相关层报文件正处于审核阶段。公司称将继续有序推进预重整及重整相关工作,同时密切关注相关进展情况、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如果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将有利于改善公司财务结构,化解债务危机,促进公司回归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由于供需失衡,2024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料、硅片价格下跌幅度超过40%,电池片、组件价格下跌超15%。这种降价趋势导致许多光伏企业面临亏损,行业进入洗牌阶段。就在10月14日,襄阳法院公开了关于新锐光伏公司的民事裁定书,正式受理了申请执行人张红财对新锐光伏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由于无力偿还债务,新锐光伏公司宣告破产。

 

有的企业陷入生死存亡,有的企业陷入非理性竞争的恶性循环中,当前主流产品价格已明显低于生产成本。10月12日,华润电力沂源西里15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光伏组件设备采购开标。项目采购N型双面双玻单晶硅光伏组件,总容量为180MWp。共有14家企业参投标,投标单价0.5308元/瓦-0.7255元/瓦,均价为0.64元/瓦。其中,0.53元/瓦的报价刷新了组件价格新低。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联系了一家知名光伏企业,据从业人员介绍,他们的组件价格构成是电池片价格(0.26元/瓦)+辅材价格(0.39元/瓦)+人工(0.04元/瓦)+损耗(0.02元/瓦)=成本0.71元/瓦,“大多数光伏组件制造企业都是这个成本价,你们现在看到的已经非常低的投标价还要自己负担运费和税费,几乎都是亏本在卖。”

 

既有企业的黯然离场,也有企业的奋力自救。这场风波不仅是对光伏企业的考验,更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一次重塑。

 

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在上海举行防止行业“内卷式”恶性竞争专题座谈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集了包括阿特斯、晶澳科技、晶科能源、隆基绿能等在内的16家光伏企业,共同讨论如何防止行业内的恶性竞争和内卷现象。这些企业就强化行业自律、防止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达成了共识。这表明行业内的主要参与者正在寻求通过合作和自律来解决当前面临的挑战。

 

图/IC


行业洗牌,使君欲去还留住

 

在产能过剩和价格竞争的背景下,光伏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一些技术落后、资金实力不足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而具有技术优势、资金实力和市场前景的企业则有机会崭露头角。

 

今年上半年,特变电工以477.98亿元居于营收首位,阳光电源以49.59亿元居于净利润首位。其次,光伏产业链主材企业基本全线亏损的情况下,晶科能源、天合光能及合盛硅业净利润为正,其中晶科净利润12亿元,天合净利润5.26亿元,合盛硅业净利润9.78亿元。

 

图/IC


行业正在觉醒自救,龙头企业带头涨价也是佐证之一。8月27日,两大光伏硅片龙头企业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同时宣布涨价。龙头企业通过上调价格,既可以保证企业的合理利润,又可以推动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作为行业龙头带头控制生产负荷、避免参与低价竞标,也是对行业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引导。随着产业链各环节产能加快清出,市场价格有望回归到合理水平。

 

尽管目前光伏行业面临挑战,但长期来看,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光伏行业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预计到2027年,中国光伏累计装机量有望接近1000吉瓦。光伏行业的未来发展将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智能化升级,创造更多新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光伏和分布式光伏建筑等。

 

而且,我国光伏产业宏观上始终保持增长态势。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均实现了高比例增长。具体来说,全国光伏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其中,多晶硅环节上半年全国产量达到了106万吨,同比增长74.9%;硅片、晶硅电池、晶硅组件的产量分别同比增长58.6%、38.1%、32.8%。这些数据表明,中国光伏产业在制造端维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在出口方面,光伏产品同样表现出色。上半年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近20%,达到了129.2GW。硅片出口量也达到了38.3GW。这些数据不仅显示了中国光伏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也反映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依赖。

 

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隆基绿能发布的HPBC2.0技术平台及全新一代分布式组件产品Hi-MO X10,其最高量产功率达到670W,量产组件效率达到24.8%,打破了全球组件量产效率的纪录。此外,中国光伏企业在电池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推动了多种高效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PERC、TOP Con、HJT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眼前的困难是行业前期供需错配积累矛盾下的连锁反应,叠加技术迭代提速和上年基数效应影响的综合作用结果。

 

对于光伏行业的发展不要过度悲观。展望未来,光伏价格或将逐渐步入筑底企稳轨道。未来行业整体有望在更加合理布局下运行发展。从长远来看,光伏发电仍具有广阔的全球市场,国内光伏行业具备快速调整的韧性,产业基础牢固。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编辑 白华兵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