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沉寂的前置仓模式似乎又迎来了新的生机。


近期,美团、京东、盒马等再次在该赛道默默扩张,曾因每日优鲜“爆雷”而被扣上“伪命题”标签的前置仓商业模式卷土重来。


11月1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接近京东零售的人士处获悉,京东七鲜与前置仓已在近期完成融合,并将掀起价格战。


对此,京东七鲜方面回应记者称,融合情况属实,京东七鲜的商品和服务借此全面升级,将坚持低价策略,但“没有刻意针对谁打价格战,请不要过度解读。”


京东、盒马、美团、山姆等知名电商企业再度竞速前置仓,但值得注意的是,行业普遍认为,前置仓履约成本高,需要足够单量及客单价才可能实现前置仓单仓盈利。


亮剑“比价”上主页醒目位置,配送单价至高15元“抢夺”配送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浏览在京东七鲜和京东“自营买菜”的页面发现,目前“击穿价”均占据醒目位置。记者页面显示,海底捞牛油火锅底料、黄粒甜玉米等抢购价为0.99元,部分商品限时5折,与此同时,主页醒目位置还显示了“真便宜不怕比”的标语。对于这样的价格能持续多久,截至记者发稿时,京东七鲜未予正面回应。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先前报道称,京东、盒马、美团、山姆等知名电商企业再度竞速前置仓,前置仓模式卷土重来。各平台对前置仓的竞速也反映在对基层配送员和地推人员的激烈“抢夺”之上。


双11大促期间,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京东七鲜公开招募前置仓的地推人员、配送人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多方采访获悉,此次京东七鲜开出的前置仓,对标小象超市,周围3公里内的用户下单后,提供配送上门服务。北京地区该前置仓地推人员和配送人员每个月工资为6000至13000元。全北京有多个站点,配送员将就近分配,配送地点主要是住宅区。


美团旗下小象超市以前置仓模式运营,主力仓单仓面积在800-1000平方米。由于定位为接近线下超市范畴的线上全品类平台,其与传统生鲜电商明显不同。


今年二季度,小象超市开设了超过680个前置仓,其中约550个位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该业务今年上半年实现了超30%的销售额增速,这也让市场再度看到前置仓所能带来的增量。


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对多个平台配送员的采访,小象超市的配送员每单提成为6-8元,叮咚买菜配送员每单提成为3-15元,京东前置仓单量提成为每单8-10元(各平台地区不同,提成范围也有变化)。


前置仓融合低价“卷土重来”,巨头正面交锋


上述接近京东零售的人士表示,京东七鲜与前置仓完成融合,双方融入即时零售优势,或提升交付时效和服务范围。


京东七鲜“击穿价”商品种类涵盖肉禽蛋品、饮料酒水、休闲食品、蔬菜水果、烘焙、水产等品类。今年9月,京东七鲜进军上海,以17.9元一斤金枕榴莲A果为突破口开城,继续推行“击穿价”。据官方数据,试营业3天时间,该店日均客流量突破万人次。


“低价”依旧是各大电商抢客的核心打法,以“低价”为核心的要素近年来一直被放在了电商行业业务经营的首要位置。大促的时间节点也在逐渐模糊,不再局限于购物狂欢节当天,而是天天促销、天天低价。


前置仓模式也并不是新鲜事,相反,约10年前就已出现。10年后,前置仓模式叠加“低价”战略再次卷土重来。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前置仓又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场前置仓的竞速赛中,京东、美团、盒马等巨头将展开正面交锋。市场竞争激烈,各大企业都在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来争夺市场份额。例如,京东、美团、饿了么等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前置仓业务,通过提供全渠道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优化运营效率来吸引商家和消费者。此外,一些传统商超如永辉超市、山姆会员店也在扩展前置仓,以提升服务质量和响应速度。


东北证券研报显示,虽然我国生鲜市场庞大,但生鲜线上化占比仍然较低,而以前置仓为代表的即时生鲜配送市场占比更是微乎其微,2020年市场渗透率不足1%,具有较大上升空间。与生鲜电商整体市场增速相比,前置仓市场增速远高于整体。


上述研报也指出,前置仓盈利模式仍在探索中。前置仓履约成本高,需要足够单量及客单价才能实现单仓盈利。前置仓建设需设置冷藏区及常温区,建设维护成本高,且需要配备一定数量人员运营及配送,每月固定支出较高。生鲜产品普遍毛利率较低,若要实现前端盈利,需要有充足的订单支撑,且客单价需达到一定水平,才能使毛利覆盖固定成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程子姣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