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丁爽)12月18日,以“新质先锋 碳绿中国”为主题的新京报“2024零碳研究院绿色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会上,针对减碳与降本增效的关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行政主任赵子倩表示,减碳往往需要扭转传统的、企业惯用的运行方式,这涉及企业需要“变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工商管理案例中心行政主任赵子倩。
赵子倩认为,很多变革长期可以实现降本增效,但短期却可能增加成本,对现在与未来的权衡,考验领导者对未来竞争的远见、对当下改革的决心,以及高层的领导力。
在赵子倩看来,长期而言,绿色发展观的落脚点一定要从“要我做”,成为“我要做”,其中有两股力量不容忽视,“如果整个产业链不够‘绿色’,一个企业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一条产业链中具备最高议价权的领导者可以发挥最大的‘推动’作用,这是代表‘传统’的,谋求自我革新的力量。另一股力量是传统产业链的颠覆者,尤其是以信息化、数智化为特征的高新企业,它们可能不在传统的产业链中,但却可以发挥‘鲇鱼效应’,倒逼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进化。我们更希望看到这两股力量交织发挥作用。”
减碳与降本的短期矛盾之下,数智化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赵子倩表示,数智化虽然与绿色发展并不直接相关,但是它带来的降本增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
与此同时,赵子倩强调,不论绿色发展是谁来主导,通过什么手段来实现,最后的落脚点一定还是“以人为本”,“我们应当提醒各界看到,实现绿色发展不能以牺牲普通劳动者的利益为前提,尤其是一些低端工作岗位往往与‘高成本’‘低效率’相关,容易被当成绿色发展的‘大敌’。事实上,劳动者也是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主要力量。”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丁爽 编辑 陈莉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