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 国家发改委再定调,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1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系列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赵辰昕在会上表示,统筹谋划“十五五”碳达峰行动,研究综合评价考核办法,推进国家碳达峰试点建设,加快建立一批零碳园区。


零碳解读:零碳园区相关政策催生出一大批应用场景。但是,要想真正将零碳园区从方案编制到落地验收需要很多双碳人才和产业资源。需要调研零碳园区原先的资源禀赋、产业业态,找到适合于它的产业资源。总之,如何做好技术对接、产业对接是首要问题。

 

2.三部门联动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


1月6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数据局、工信部发布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指出,推进算力与绿色电力融合。推动实现“瓦特”产业向“比特”产业转化,强化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的协同联动,支持绿电资源丰富的非枢纽节点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加强大型风光基地和算力枢纽节点协同联动,把绿色电力转换成绿色算力。积极推进风光绿电资源消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支持利用“源网荷储”等新型电力系统模式。加强数据中心智慧能源管理,开展数据中心用能监测分析与负荷预测,优化数据中心电力系统整体运行效率。探索绿电直供新模式,有序开展绿电、绿证交易。


零碳解读:通过算力与绿色电力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数字经济产业的转型升级。例如,利用绿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建设数据中心,将绿色电力直接转换为绿色算力,实现能源与数据的高效协同;另外,加强枢纽节点与非枢纽节点的协同联动,是支持绿电资源丰富的非枢纽节点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如青海省利用其丰富的清洁能源,建设“零碳数据中心”,实现100%清洁能源供电。

 

3.央行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


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指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党中央、国务院对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为发展绿色金融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生态环境部门要主动与金融部门一道,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零碳解读:会上,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与6家企业现场签署了融资对接协议,首批标志性签约项目累计意向合作金额达130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中山翠亨新区横门西水道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项目、北京市通州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项目等。

 

B、行业资讯

 

4.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公布


1月2日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发布了公告,写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现阶段,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收取开户费2000元/户,收费1000元/年,市场初期对纳入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暂免收取。挂牌协议交易手续费按照成交金额的6‰双向收费。


零碳解读:值得注意的是,全国重点排放单位、地方重点排放单位、项目业主、其他交易主体均需缴纳开户费2000元/户,但市场初期对纳入全国和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暂免收取。此外,交易账户年费有效期为一年,自缴费之日起算,下一年度年费应当在上一年度年费期满前缴纳。期满未缴纳的,暂停交易账户使用,续缴后重新计算年费有效期。

 

5.中国首个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BTR)公布


1月3日,中国首个气候变化双年透明度报告(BTR)公布。这份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第一次双年透明度报告》的文件,在2024年11月8日已在生态环境部常务会议上通过,报告经由国务院授权后在2024年12月31日之前正式提交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最近正式对外公布。


零碳解读:该报告遵循了《巴黎协定》强化透明度框架模式、程序和指南(MPGs)及通用报表的最新要求,全面报告了中国为实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巴黎协定》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和取得的进展。报告内容包括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国家自主贡献进展、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需求等多个方面。首次披露了2020年和2021年的温室气体清单,明确了碳达峰的定义和范围。此外,报告还指出,从2024年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规模超过268万亿元。

 

6.清华大学牵头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清华大学于1月7日在北京举办“第二届天工论坛”,并在论坛上宣布由清华大学牵头,联合50余家重点行业龙头企业、行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成立“碳足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旨在联合产、学、研、用多方力量,协同推动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支持“双碳”目标实现、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零碳解读:产品碳足迹管理被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关键一环。在论坛上,原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对联盟的发展提出了“全链条协同创新、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也指出,产品碳足迹管理是一项跨学科跨领域的系统工程,希望联盟能够通过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实现快速高效的方法研究和数据汇聚,推动前沿技术在碳足迹领域的研究和产业应用。

 

7.2025年购买新能源车,最高补2万元


1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表示,2025年将扩围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此外,2025年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支持“两新”的资金总规模比去年有大幅增加,具体数额将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公布。


2025年我国将扩大汽车报废更新支持范围,个人消费者报废2012年6月30日前(含当日)注册登记的汽油乘用车、2014年6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柴油及其他燃料乘用车,或2018年12月31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纳入《减免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的新能源乘用车或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单台补贴2万元、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单台补贴1.5万元。


零碳解读:此项政策一方面是通过提供补贴,降低消费者购买新车的成本,刺激汽车消费市场,推动汽车行业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鼓励消费者淘汰老旧高排放车辆,购买更环保、更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或低排量燃油汽车,有助于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汽车市场的结构优化,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推动汽车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8.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电量首破100亿千瓦时


新华社1月7日报道,2024年浙江绿电交易电量首次突破100亿千瓦时,达112.9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56%,绿电市场交易增长迅速,进一步满足全社会对绿色用能的需求。


近年来,浙江新能源装机发展迅速,为解决分布式光伏等电源参与常规市场化交易难度较大的问题,浙江推出“分布式绿电聚合交易”模式,分布式电源通过聚合参与绿电交易,与集中式项目同场交易,成交电量获取相应的增值收益。2024年,浙江109家分布式聚合商共促成绿电交易电量超23亿千瓦时,有力支撑了省内绿电市场发展。


零碳解读:这一增长反映了绿电市场交易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满足了全社会对绿色用能的需求。2024年,浙江累计组织了31场绿电交易,参与用户超过2万家,涉及汽车制造、家具制造、纺织服装、化工等多个行业。此外,浙江还推出了“分布式绿电聚合交易”模式,通过聚合分布式电源参与绿电交易,进一步促进了绿电市场的发展。

  

9.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并网发电


1月9日,中国能建投资建设的“能储一号”全球首座300兆瓦级压气储能示范工程,在湖北应城全容量并网发电。项目创造了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三项世界纪录,实现关键核心装备和深地空间利用产品100%国产化。


压气储能电站利用空气进行发电,用电低谷时,富余的电能驱动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入盐穴、人工硐室等密封储气库。用电高峰时,地下储气库释放所储存的高压空气,储热罐释放所储存的热量。高压空气被加热后具有极大的膨胀力,驱动空气透平发电机组,产生电能向电网供电。


零碳解读:这一项目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压气储能技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规模宏大,更在单机功率、储能规模和转换效率上创造了三项世界纪录。同时彰显了中国在高端制造和能源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该项目的建成对于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解决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问题,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

 

10.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达1.2亿平方米


截至1月6日,中国石化地热供暖能力累计达1.2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中国石化的地热供暖服务区域已覆盖北京、天津、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等11个省(直辖市),服务120万户居民,每年可替代标煤近23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超590万吨。


零碳解读:中国石化的地热供暖能力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目前国内最大的地热能开发利用企业,中国石化在河北雄县成功打造了我国第一个地热供暖“无烟城”,目前雄安新区供暖面积已经超过1200万平方米,正在成为全球地热利用样板。

 

二、专题碳讨

 

从4项扩展到6项,自愿减排方法学走出应对气候“下一站”

 

1月3日,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正式发布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方法学。这成为继首批造林碳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红树林营造等4项CCER项目方法学之后的第二批发布。

 

此前的4项方法学,标志着CCER重启后关键的第一步,明确了首批自愿减排项目类型,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明确的操作基础。然而,随着CCER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对碳减排要求的提高,仅凭这4项方法学难以全面覆盖各领域的减排需求,也难以满足市场主体多样化的参与需求。因此,生态环境部秉持“成熟一个,发布一个”的原则将CCER方法学从4项扩展到6项。

 

图/IC


纳入温室效应最强的甲烷气体

 

新增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甲烷体积浓度低于8%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CCER—10—001—V01)》既把温室效应最强的甲烷气体纳入了CCER项目方法学,为其利用的绿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机会,又限制了甲烷气体的范围,把日常在生产环节被强制要求控制的部分排除在外,确保了项目严格的额外性。

 

煤矿瓦斯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气体,而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易爆的气体。当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达到5%—15%时,在一定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就能发生爆炸。为此,瓦斯矿井必须严格控制空气中的瓦斯。但低浓度瓦斯因为利用的技术难度高、经济欠佳,还存在直排的情况。事实上,瓦斯的温室气体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联合国研究报告表明,甲烷对今天气候变暖的贡献率高达三分之一。

 

甲烷分子式 图/IC


2020年初,在北京举办的一个论坛上,美国工程院院士David T·Allen 指出:“大气中每千克甲烷的气候暖化效应是每千克二氧化碳暖化效应的120倍。虽然随着排放时间的增长,它会在大气中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但即使在排放20年后,每千克甲烷的暖化效应仍是二氧化碳的84倍,100年后仍是二氧化碳的28倍。因此,它在短期之内是非常强势的温室气体,需要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

 

2023年11月15日,在经过两轮磋商之后,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中美两国《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该声明把甲烷列为两国气候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指出:“两国将立即启动技术性工作组合作,开展政策对话、技术解决方案交流和能力建设,在各自国家甲烷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各自纳入其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的甲烷减排行动/目标,并支持两国各自甲烷减/控排取得进展。”


2024年12月12日,生态环境部气候司相关负责人就2024年12月1日新修订的《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答记者问时表示,新修订的标准提高了煤层气(煤矿瓦斯)的排放控制要求。本次修订中下调了煤矿瓦斯的排放限值,并引入抽采纯量作为判定指标。修订要求甲烷体积浓度高于8%且抽采纯量高于10立方米每分钟的煤矿瓦斯禁止排放。

 

这成为本次方法学公布的基础政策环境。也正是为了鼓励对低浓度瓦斯的利用,才将这类瓦斯引入CCER。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周福宝先前表示,“我国煤矿瓦斯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埋深小于2000米的煤矿瓦斯总量高达36.81万亿立方米。煤矿瓦斯的抽采与利用,是煤矿节能减排的关键环节。”

 

图/IC


CCER在交通领域进一步扩展

 

新增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 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CCER—07—001—V01)》是CCER在交通领域的进一步扩展。

 

隧道照明系统是营造车辆安全运行环境、保障公路隧道安全运营的关键系统,也是公路基础设施耗能的主要环节。根据公开数据测算,我国公路隧道年均电能消耗约为106.7亿度,其中照明系统电能消耗占比高达60%—80%。

 

为了推动隧道照明系统利用高光效照明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如有)提高能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用高光效隧道照明灯具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符合政策导向且减排效果明显。依据调研结果估算,本方法学发布后,项目年减排量约为30万吨二氧化碳,至2030年减排量可增加至100万吨二氧化碳。

 

目前,在已公布的方法学中,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属于小众类型,其方法学适用条件之一:采用初始光效不小于150lm/W且不小于《道路和隧道照明用LED灯具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37478)中隧道照明用LED灯具1级能效等级光效规定值和《公路LED照明灯具第2部分:公路隧道LED照明灯具》(JT/T939.2)中I级初始光效等级规定值的高光效隧道照明灯具。

 

据悉,目前在升级改造或新建的公路隧道照明系统项目中,采用初始光效150lm/W以上的高光效隧道照明灯具的隧道数量占比不超过10%,且成本比普遍使用的初始光效120lm/W的照明灯具高20%以上。如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则需要加装一定数量的照明控制柜和前端感知单元,与不采用智能控制系统的隧道相比,成本增加10%—30%,明显高于当前主流技术。因此,符合本方法学要求项目的额外性同样免予论证。

 

图/IC


CCER方法学走出应对气候“下一站”


扩展后的6项方法学涵盖了能源、林业、交通等多个领域,使得CCER市场的项目类型更加丰富多样。这不仅为不同领域的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低碳项目,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CCER方法学的扩展,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更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无论是通过造林碳汇、红树林营造等生态碳汇项目,还是通过并网光热发电、并网海上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是通过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公路隧道照明系统节能等节能降碳项目,都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CCER项目通过为减排项目提供额外的经济收益,增强了项目的经济性,使得一些投资成本高或技术难度大、推广程度低的新型减排项目更具吸引力。例如,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项目,若按100元/吨的价格算,当前已建项目可产生的年减排量约为45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将为项目业主带来约4.5亿元的减排收入。这将刺激更多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到减排项目中来,加速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

 

未来,随着我国碳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CCER方法学有望进一步扩展和丰富。一方面,可能会有更多领域的减排项目纳入到CCER方法学中,如建筑节能、工业节能等;另一方面,现有的方法学也将不断完善和优化,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碳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市场主体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抓住更多行业机会。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