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在亚洲金融论坛上,香港绿色金融协会主席兼会长马骏用“出海”两字回复了贝壳财经记者提出的“如何解决国内光伏、风电、储能的‘内卷’问题”。
然而,当“出海”成为光伏从业者摆脱“内卷”的共识时,产品出口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1月6日,商务部出台《光伏组件出口产品低碳评价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出光伏组件从摇篮到大门的碳足迹低于415kgCO2e/kWp的可认定为低碳产品。
这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印发《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公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名单》将光伏列为10类重点产品之一几乎同期。
这意味着,针对产品碳足迹,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商务部等多部门正在联动,我们正以“举国之力”应对正在蔓延的国际绿色贸易壁垒。
针对新能源企业出口碳足迹管理,尤其是光伏行业如何应对碳足迹门槛,记者采访了中国节能协会副秘书长兼碳中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军涛。
碳足迹体系建设背后,应对“碳泄漏”的不得不为
有人说,2025年将成为“碳足迹元年”。针对开年国家加大碳足迹体系建设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相关问题,张军涛表示,深刻理解如何应对绿色贸易壁垒,首先要了解“碳泄漏”。当有“义务降碳”的国家采取严格的碳排放控制政策,可能会导致无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增加碳排放的现象,从而导致全球总排放量并未减少,这就是“碳泄漏”。
张军涛指出,“碳泄漏” 会造成义务降碳国家的企业生产成本增高及密集型产业转移。“碳泄漏”是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碳关税)出台的重要背景和考量之一,为了应对“碳泄漏”问题,一些国家或经济体推出了绿色贸易壁垒,特别是“碳关税”政策。“碳关税”是对进口的高耗能产品实施的一种特殊税收政策,旨在针对进口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总量进行边境税调整。这种政策旨在通过经济手段激励进口国采取减排措施,减少碳泄漏,并推动全球范围内的碳减排。出口国企业生产的含碳产品面临缴纳高额碳税,这时候需要出口国的企业加强产品碳足迹的管理,以此来减少绿色损失和提升自己绿色竞争力。
因此,开年的一系列行动并不是“刀口向内”,而是倒逼所有出口企业专注自身产品绿色竞争力,减少绿色损失、应对外贸“碳壁垒”的破题之道。
张军涛建议出口企业领导者应充分认识到碳足迹管理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企业战略层面规划,建立企业碳足迹管理体系,完善产品碳足迹核算与报告和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生产过程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积极参与碳足迹的国际认证与标识,同时应加强与国际同行和相关组织的合作交流,共同推荐碳足迹管理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企业的环保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图/IC
从“卷价格”到“卷碳排”,光伏减碳的关键在哪
2024年,光伏行业上演了一幕幕价格战,很多光伏供应商为保份额低于成本价投标中标的案例屡见不鲜,“反内卷”成为主旋律,而此次商务部出台的415kgCO2e/kWp碳足迹门槛,又将光伏内卷的焦点从“价格”增设至“碳排”。
在光伏产业链亟需出清的当下,又遇上出口碳足迹关卡,对企业而言无疑是难上加难。
据悉, 415kgCO2e/kWp是指生产1kWp光伏组件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不得超过415kg二氧化碳当量(CO2e)。按照编制组所说,该限值是在调研26个光伏组件产品(碳足迹分布在330—815 kgCO2e/kWp之间)的基础上确定的,约为调研样本的前40%水平,只有11个样本满足要求,可见标准非常严苛。
然而, 通过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光伏组件行业内不同企业的碳足迹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设置 415kgCO2e/kWp这一标准也参考了一些国际标准,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行业内先进企业的碳排放水平,同时也为行业整体的低碳发展树立了明确的目标。
张军涛表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的产量虽然同比增长,但价格大幅下降,低价竞争甚至成本价中标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和整个产业链陷入普遍亏损,对我们绿色竞争力显然不利,我国作为光伏组件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地位举足轻重,为此我国光伏产业企业更要提升绿色竞争力,为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更大贡献。
所以,看似“对内开刀”,实则也是防止内卷,目的是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让企业真正关注自身产品质量,而非一味低价,真正建立一个低碳、先进、完整的光伏新格局。至于光伏减碳的关键在哪?
张军涛认为,光伏减碳应降低光伏组件的碳足迹、优化产业链生产工艺以及加强行业自律与标准制定方面 。光伏系统的核心部件为光伏组件,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为其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生产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低碳原材料、优化生产工艺等可有效降低光伏组件的碳足迹,再者加强行业自律与标准制定对于光伏减碳同样重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陶野
编辑 阎侠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