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瘦身”仍在持续。贝壳财经记者发现,近期不少银行继续降低信用卡权益,部分银行已取消积分,另有多家银行停止了信用卡App运营。
“当前银行信用卡市场已经进入饱和状态。”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在消费需求增长仍有待复苏的当下,银行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不良也有所上升,因此银行不得不降低运营成本。
信用卡专家董峥亦指出,无论是信用卡权益还是独立运营的App,都是信用卡服务运营成本。当前信用卡营收受阻,这些服务适当降低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对一些信用卡业务发展相对一般的小银行而言,停止独立App运营、降低信用卡相关权益的情况或仍将持续。
多家银行关停独立App 信用卡功能将合并至手机银行中
近期,渤海银行关停了信用卡独立App。贝壳财经记者发现,在各大手机商城里已经无法找到“渤海银行信用卡”App。
渤海银行于近期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中指出,“渤海银行信用卡”App将停止服务,信用卡App功能已迁移至“渤海银行”App信用卡板块内,并给出了多个下载手机银行的路径。
渤海银行并非孤例。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上海农商银行在去年7月1日起就已经将上海农商银行信用卡App功能迁移至上海农商银行手机银行App。
随后,四川农信银行也先后于2024年关停信用卡独立APP,并将功能迁移至旗下综合性银行APP或微信小程序。北京农商银行也宣布,旗下“凤凰信用卡”App将在2025年3月31日停止服务,相关功能迁移至主App。
据了解,这些银行信用卡App关停后,其信用卡的相关功能并不受影响。在迁移后,客户仍可以在手机银行App和银行微信小程序中进行账单查询、还款、权益兑换等。
有银行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前几年,每家银行很多业务都设立了独立的App,信用卡App就是其中之一。但每设立一个独立的App,都会增加业务的运营成本。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增长乏力,这也让不少银行不得不直面运营成本,因此一些小银行会选择“砍”掉独立App,并将其功能并入主要的手机银行或者通过小程序来运营。
董峥指出,信用卡App是服务型App,它并非刚需品。银行做信用卡App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信用卡App已然过时。尤其是对小银行而言,关停这类无法产生更多经营价值的App可以更好地为银行“降本增效”。
此外,有业内人士表示,银行停止信用卡独立App,是银行在应对低活跃度、提升用户体验及符合监管要求方面的多重考量。
去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印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中提出,金融机构应当加强移动应用统筹管理,合理控制移动应用数量,其中特别提到“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安全合规风险隐患大的移动应用及时进行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监管导向加速了银行移动应用的整合进程,信用卡APP“瘦身”成当下的必然之举。
信用卡权益集体下降 积分规则悄然发生变化
除了信用卡独立App下架之外,近期不少银行信用卡还悄然调整了积分规则,降低了信用卡的相关权益。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近期潍坊银行在1月13日发布公告显示,因业务调整,该行即日起所有信用卡将取消积分获取规则,信用卡开卡激活、绑卡及消费等方式均将不再获得积分。
事实上,自去年开始,信用卡的相关权益就出现了集体“缩水”的现象。如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曾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包含龙卡尊享白金信用卡在内的3款信用卡不再享受建设银行指定国内机场贵宾厅服务,可继续使用龙腾机场贵宾厅服务。另外,自2025年1月1日起,龙卡尊享白金信用卡取消汽车道路救援服务。
华夏银行也在2024年11月11日发布公告称,自2025年1月1日起对增值服务使用规则调整为仅限主卡持卡人使用,涉及境内外机场贵宾室服务、境内高铁贵宾室服务、汽车代驾服务、高端健身服务、门诊挂号含陪诊服务等7项服务。
而中信银行也在去年11月份发布公告称,将于2025年1月1日起,对中信银行悦卡每月奖励积分的上限进行调整,每月奖励积分的上限由“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调整为“客户固定额度的8倍,且最高不超过20万积分”。
此外,不少银行调整了银行卡还调整了收取金额与积分抵扣的相关规则,并增加了消费笔数和金额的限制。
如光大银行在去年底发布公告称,自今年1月1日起,该行白金卡及以上等级产品年费由首刷后收取调整为激活后收取。同时,该行经典白金卡在总体累计交易3万元不变的前提下,取消消费满24笔返还年费的要求,调整对消费时间的要求,客户自激活之日起,满足以下任意一项,才可享受首年年费返还政策:有3个月每月消费满10000元;自激活之日起,满足有6个月每月消费满5000元;自激活之日起,连续12个月每月消费满2500元。
该行金卡首年改为累计消费满3笔返还年费,当年消费满6笔免收次年年费;钛金卡首年改为消费6笔返还年费,当年消费满2000元免收次年年费;菁英白金卡首年改为累计消费满6笔返还年费,当年消费满12笔免收次年年费。
“银行信用卡原来 ‘高举高打’的模式如今已经难以为继。”董峥表示,信用卡此前高权益、高品级的策略思路主要着眼于扩张和增量市场。但当前银行收入有所下行,信用卡市场也已进入了存量经营时代,因此这种高投入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相关卡片权益的调整也势在必行。
信用卡进入存量时代 不良高企等成困局
“银行信用卡的运营现在面临多重压力,降本势在必行。”一位银行业内部人士告诉贝壳财经记者,现在银行信用卡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时代,潜在的客户数量已经无法支撑起过去那样高额的增长,与此同时,客户消费增长乏力,不良率却不断攀升,这让银行信用卡业务出现了大幅下降。
事实上,银行信用卡市场已经趋近于饱和状态。据央行披露的数据,2018年到2021年末,全国信用卡数量增幅逐渐放缓,2022年开始出现下降,连续六个季度减少后,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减少了4700万张。交易量方面,据2024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截至二季度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74万亿元,环比下降0.07%。
同时,银行信用卡的不良率有所上升,信用卡不良转让规模攀升。根据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统计,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2024年前三季度的规模分别为5.3亿元、93.3亿元、262.2亿元,在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12.2%、33.5%、48%。
“过去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的策略中,信用卡是最好的获客渠道。银行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加大优惠和权益的力度,来培养未来客户。”银行业内人士表示,但近年来,零售、对公业务增长乏力,这种通过大量投入揽客的做法无法给银行创造更多利润,因此信用卡能够得到的资源有所下降或是常态。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做好存量客户“精细化”运营、开展差异化竞争,将是重中之重。
董峥亦认为,当前银行信用卡还应该更多关注消费者消费习惯,从而推陈出新吸引客户使用信用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下降,尤其是部分奢侈品与家用电器等消费明显走低,但日常消费品如餐饮、食品、药品等依然保持增长势头。他认为,银行可以减少此前针对奢侈品消费优惠等权益,增加刚性消费优惠的权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