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车市占率迅速提升,但投保难、续保难、保费贵等问题却摆在了车主面前。


去年以来,监管持续表态将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定价机制,如今靴子终于落地。


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这也是我国新能源车险的首个指导意见,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等措施,直指新能源汽车因维修成本较高、维修网络不健全以及出险率相对较高等原因导致的保费贵、续保难等痛点。


同时,为了更好解决新能源车主投保难题,官方还推出了“车险好投保”平台,任何新能源车主在常规渠道投保遇到困难时,可选择通过此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且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多部门合力之下,困扰新能源车主的投保难题或能有效缓解,财险公司、新能源车企都有望从中受益。


推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等措施 新规破解车险贵、投保难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288.8万辆和1286.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4%和35.5%。同期,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到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不过,在市占率提升的同时,新能源汽车也出现了出险率和维修成本较高、部分车型保险风险与价格不匹配、少数车辆投保不畅、部分车型保费较高、新能源车险经营持续亏损等现象。


中国银保信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分析报告》便显示,新能源汽车的平均保费比燃油车高出大约21%。


新能源车险资深人士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新能源车险之所以保费更贵,与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高、出险率高、维修网络不健全等因素有关。“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燃油车不同,使用一体化压铸技术制造车身,这种技术增加了车身修复的难度。另外,有些车企在新能源汽车设计时未充分考虑事故因素,从而提升了维修成本。”


中国人保副总裁、人保财险总裁于泽在集团2023年业绩发布会上也曾透露:“公司新能源车险的商业险部分的综合成本率高于整体车险综合成本率大概7个百分点。” 


如何破解新能源车险保费贵、投保续保难?《指导意见》直指痛点,提出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引导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丰富商业车险产品、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提升行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多项措施。


其中,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是重中之重,相关部门打算怎么做?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首先,丰富维修零配件供给渠道和类型,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提升新能源汽车维修经济性水平;其次,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保险公司通过驾乘操作规范手册、视频引导、现场培训等方式,引导消费者培养良好用车习惯,推动降低车辆故障率和交通事故发生率;此外,持续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风险为基础的费率形成机制,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优化新车型车险定价标准,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增强车险定价精准度和合理性;最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性和经济性研究,为汽车企业完善产品设计提供建议,推动降低出险率和维修成本,合力降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使用成本。


通过优化前端设计、规范中端驾驶行为、提升后端维修标准化程度、增强车险定价精准度等方式,新能源汽车整体维修使用成本有望下降。


“车险好投保”平台搭建 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除了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外,同日,还有两项新能源车险重磅措施发布: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引导财险公司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车险好投保”平台。


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可以解决国际保险领域所称“剩余市场”问题。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愿参与的保险公司均偿付能力充足、业务经营稳健。首批接入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第二批接入20家左右财险公司。后续根据财险公司申请,接入平台的财险公司还将继续增加。


此外,“车险好投保”平台于2025年1月25日10:00正式上线,服务对象主要是在常规渠道遇到投保困难的新能源汽车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法人客户两类,涵盖家用汽车等非营运汽车和营运汽车,客户可投保交强险和商业车险,可自主选择保险公司,车主通过此平台链接保险公司投保,保险公司不得拒保。


投保人、被保险人、车主均为自然人的个人客户,可通过“车险好投保”微信服务号、支付宝生活号自助投保,在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后,跳转至所选择的保险公司投保页面完成投保操作。


投保人、被保险人、车主其中一方为法人的法人客户,可访问固定网页,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相关保险公司将主动联系该法人客户提供线下承保服务。


财险公司可依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愿参与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接入“车险好投保”平台后,履行应有职责,承担主体责任。在服务上,相关部门要求财险公司不得降低理赔标准和时效,不得发生“拖赔惜赔”“区别对待客户”等情形。


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财险公司遇到新挑战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进展迅速,以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为代表的出行服务企业,已在武汉、重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开展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运营和测试。


智能驾驶技术的应用对车险经营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比如风险因素发生变化、保险事故责任发生变化等,智能驾驶模式下,车辆驾驶风险因素从人的因素更多转向技术、软件和网络安全等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汽车制造商、技术服务商更需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强化数据共享和工作联动。


作为财险公司,如何应对这一挑战?金融监管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首先,统筹行业开展系统性研究,对智能驾驶等新技术应用对车辆行驶风险带来的变化开展研究。其次,积极推动产品和服务创新。《指导意见》提出的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和“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是开展相关探索的第一步。最后,强化数据积累、共享和应用,推动实现数据跨行业合规共享,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不断提高车险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作为用车“刚需”,车险事关每个家庭,在多部门合力之下,新能源车主投保贵、投保难或有所缓解,以新能源车险作为新业务增长点的财险公司和新能源车企也有望从中受益。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