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10亿元,2025年春节档票房再一次刷新影史纪录!
经历了2024年五一档、十一档等低谷后,电影业“重注”押宝今年春节档(1月28日至2月4日),六部影片各显神通,试图横扫去年的票房阴霾。
这不仅造就了史上最强春节档的观影盛宴,还造就了一个不断刷新影史纪录的春节档。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截至2月5日9时,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定格在95.10亿,大幅超过去年春节档的80.16亿,刷新影史春节档最高票房纪录,以及多项细分类目纪录。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多方了解获知,本有八部影片希望在春节档上映,经过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多相关方协调后,才选择了目前的六部。预售阶段,这六部影片就展开了激烈角逐,1月28日预售总票房就突破了10亿。次日,六强争霸拉开帷幕,《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下称:《新射雕》)虽在预售期砍下约3亿票房,但上映后略显乏力,反观《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唐探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下称:《封神2》)强势逆袭,跃居票房榜前三位,并将优势保持至档期结束。
受访的影评人、从业者普遍认为,《哪吒2》由于叙事、美术和技术的全方位优势,将以近50亿的票房成绩断层领先;《唐探1900》凭借IP(知识产权)优势和院线加持,将以近23亿的票房位列第二;《封神2》虽未能延续第一部的神话,但仍以近10亿票房,位居第三。亦有不少专业人士为《蛟龙行动》感到惋惜,电影发行人、投资人袁先生认为《蛟龙行动》至少应达到20亿票房,“(影片)不应选择更注重合家欢的春节档上映,选择国庆档会更好。”
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阎晓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2025年春节档总票房刷新票房纪录是一个积极信号。春节档票房大卖说明观众对优质电影的需求依然强烈,为全年电影市场回温向好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行业仍面临诸多挑战,如电影市场的整体观影人次和票房还未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电影产业人才培养、市场规范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能否让去年流失的观众重回电影院?这些备受关注的IP续作,能否力挽狂澜追回去年失去的百亿票房?又能否为电影业带来复苏曙光?
国家电影专资办2月5日9时票房数据。国家电影专资办官方微信号
《哪吒2》有望“封神”,电影工业化仍在蓄力
正式上映以来,《哪吒2》票房表现几乎“一骑绝尘”。国泰君安证券研报显示,《哪吒2》初四、初五单日票房达到8亿元以上,且票房占比始终高于排片占比,基本锁定内地影史票房冠军的席位。另据猫眼专业版预测,《哪吒2》有望以87.38亿元总票房登顶国内影史榜首。
“作为类型片,《哪吒2》特效堆得好、有得看,给出了特效诚意,观众容易买账。”青年文化学者、影评人张同(笔名)说。
例如结尾的两军对垒,《哪吒2》导演饺子将许多神话题材作品中天兵天将和妖族对垒的二维画面拓展到了三维,在他想象中,更类似于两个鸟群的战斗。他强调,该创意的视觉化是创作当中的一个难点。“我们最难的几个特效,全部时间都花到了研发上。”饺子接受央视采访时说。
除特效外,《哪吒2》的叙事及表现手法也备受观众和业内好评。资深影评人、《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认为,《哪吒2》通过新的叙述方式,将中国民间神话较为单向的叙事体系表达得更多元,且具有现代精神和意识。另外,它的技术、画面都在为人物和故事服务,将传统和现代平衡得非常好。
《哪吒2》如何运用现代叙事手法重构经典?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文化数字化实践中心主任靳斌解释称,它创新运用青春态、时尚化的表达,包括远离空洞说教,创造哪吒、太乙真人等非典型形象,设计细腻精美、游戏感极强的场景,使用诙谐的语言及对于当前社会元素的戏仿。“既保留了哪吒作为少年英雄反叛性的精神内核,又利用共同价值观命题为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提供无限延展的空间。”靳斌说。
张同认为,《哪吒2》的叙事抓住了时代情绪。“导演在塑造哪吒时紧紧抓住了一点:哪吒不是一个遵循规则的人,而是一个推翻既有规则、改写规则的人。”阿郎认为,《哪吒2》沉淀五年才问世,给中国电影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启示,即创作的本源是向时间要结果。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海报。图|受访者供图
今年春节档影片是“特效大年”。6部电影中有5部使用了不同程度的特效手段,其中《哪吒2》使用了1900个特效镜头,4000人的团队花费5年时间完成了这部续作。影片中“洪流大战”一个画面就有超2亿个角色,被视为重工业电影的典范。
那么,我国的电影工业化之路是否已经走上了快车道?
靳斌告诉贝壳财经记者,近年来,国产电影确实出现了一批制作精良的大制作,如《流浪地球》系列、《三体》等。中国电影无论是市场还是从业人员都位于世界前列,电影工业自然也在向与之匹配的地位发展。当然,在文化输出、全球影响力上,欧美大片仍有一定优势,真正需要加强的,还是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饺子导演在央视采访中提到,之前也将部分重点镜头交给国外顶尖工作室制作,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国外工作室难免会对中国项目带有傲慢与偏见,也有文化差异,而且他们也不是创作心态了,是接“外包”的心态,可能不会用最好的团队(给我们),最后还是国内团队来打磨和兜底。他认为,真正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还是来源于作品本身,是不能“外包”的。
阎晓明认为,应该认识到我国的电影工业化基础建设还不够强,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梯队建设还比较薄弱,还要更有长远的人才培养意识。
匡靖认为,当前中国电影工业的成就更多体现在局部领域的技术追赶和场景化应用——如虚拟拍摄、数字角色建模等环节已接近国际一流水准。但是产业链的断层仍是核心短板:上游剧本开发缺乏工业化编剧体系;中后期制作中音效、调色等环节依赖外包;下游衍生开发薄弱。技术层面,高精度动捕设备、渲染引擎等“卡脖子”工具仍被欧美垄断,人才结构上,既缺顶尖特效师和物理工程师,更缺兼具艺术把控与项目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制片人。
《新射雕》遭滑铁卢,流量和IP能否“扛”起票房?
值得一提的是,拥有徐克、肖战等豪华主创和金庸经典故事的《新射雕》不及预期。在预售期,《新射雕》刷新中国影史春节档预售票房最快破亿纪录,并以约3亿的成绩斩获春节档预售票房冠军,却在正式上映后跌入票房的第二梯队。
“预售票房更多反映的是观众的期待值,而非影片的实际质量。正式上映后,影片口碑和内容质量成为决定票房走势的关键。”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文化数字化实践中心主任靳斌分析说。他认为,武侠题材在春节档的竞争中可能显得相对小众,此外,如果影片在剧情改编、演员表现、特效制作等方面存在不足,观众的口碑传播会直接影响后续票房表现。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电影海报。图|受访者供图
不少受访影评人认为,《新射雕》的故事文本没那么硬核。“它所呈现的‘侠’过时了,现在的观众更喜欢看蜘蛛侠这类的个人英雄。”影评人张同说。另外,影评人匡靖认为,《新射雕》在谈恋爱戏份上着墨过多,“年轻人未必喜欢看”。
那么,网络上“徐克+肖战+金庸”的天团没有“扛”起票房的说法值得推敲吗?国际电影业有一个共识——没有任何一个所谓的“明星”可以扛起一部电影票房。“对流量明星的期待更应如此,甚至不同流量明星的叠加也无法‘扛’起票房,他们可能对一些中小投资的影片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对于有超过5亿甚至10亿票房期待的电影,任何一个流量明星都不行,在电影世界里,最大的流量应该是电影和内容本身。”影评人、《看电影》杂志主编阿郎说。
面对今年春节档电影几乎都是IP电影或者续作电影的情况,阿郎认为,对于电影公司或者某一种类型来讲,这种IP延续或者续集是很好的商业模式,因为有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但硬币的另一面,IP电影如果只是对已定型的模式进行复制,而不对工业和艺术进行探索,也会陷入创新不足的困境。以好莱坞IP电影为例,它既阻挡了新兴观众进入电影院,也是对电影创新力的腐蚀。
“内容好,IP才有价值,才有叠加的长尾效应;内容不行,IP只是遮羞布。”匡靖说。“IP+流量模式仍是当下中国商业电影的最优解,但必须从简单叠加转向化学融合,让IP成为文化创新的载体,让流量演员进阶为职业化演员,让工业化从硬件升级扩展到全流程再造才能突破,只有当流量回归表演本位、电影回归故事本质时,中国商业电影才能跨越虚假繁荣。”
电影业迎开门红,专家对行业复苏持审慎乐观态度
春节档为今年的电影市场开了个好头,但受访影评人都对未来一年的电影市场保持了审慎态度。
“春节档的成功不单是对中国电影,也是对世界电影的重要强心剂。它告诉我们,电影仍然是人们所需要的必需品。但我对电影业彻底挽回颓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春节档只是开了一个好头,我们的电影创作者们需要在未来的300多天中,创造出更好的产品,微短剧、短视频、游戏等的替代作用仍在。”阿郎表示。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靳斌强调,春节档的高票房更多是短期现象,背后有节日氛围、观众集中消费以及多部影片集中上映等因素的推动。
业内人士认为,让年轻人及更多观众回到电影院还是需要电影创作者向市场提供更好的作品,给观众提供更多、更细致、多元的服务。
“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电影院本身需要电影遵循年轻人的话语体系,一方面要能够看到职场、婚姻、社会流动等年轻人面临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需要注意到,苦情教育、强行升华、宣传式传播等一些影视剧作品传统的叙事已不符合当下年轻人的精神需求。”靳斌说。
影评人匡靖观察到,当前电影观众的要求变得更高,他们要求电影除了有文本、情绪、节奏、演绎、演技之外,还得提供反转等“意料之外的内容”。“例如谁也没想到《哪吒2》里的申公豹是‘白手套’。”
“要让更多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在电影创作上,还应该更注重内容质量,勇于尝试多种风格和题材,避免商业大片扎堆或题材雷同。还要注重打造具有特色和氛围的观影环境,增设多元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型影院综合体,延长年轻人的停留时间,增加消费机会。”中国电影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阎晓明总结称。
新京报首席记者 白金蕾 记者 韦英姿 实习生 牟书瑶
编辑 姜樊
校对 杨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