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双碳要闻
A、政策速递
1.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
2月7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公布《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抽水蓄能项目一般分为服务电力系统项目、服务特定电源项目两类。服务电力系统项目是指服务相关省级或区域电网的抽水蓄能项目,根据省级或区域电网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调节需要规划建设。服务特定电源项目是指服务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基地、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特定电源主体的抽水蓄能项目,根据相关特定电源开发需要规划建设。
零碳解读:省级能源主管部门、国家能源局派出机构等根据职责分工督促项目单位抓好生产准备工作,指导电网企业及其电力调度机构规范抽水蓄能机组试运行考核和转入商业运营管理,确保具备条件的机组及时投入商业运营。
2.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重点实验室获准建设
1月6日,生态环境部公布《关于同意建设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重点实验室的函》,同意以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为依托单位,建设生态环境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重点实验室。该重点实验室主要建设任务是面向减污降碳决策管理需求,以实现经济-环境-气候等多领域协同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多要素多学科交叉为切入点,开展碳污协同理论体系、协同治理技术评估、协同优化调控技术、协同政策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推动减污降碳相关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和地方减污降碳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零碳解读:该重点实验室建设期两年。要求依托单位按照有关规定,围绕重点实验室建设申请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建立“联合、开放、流动、竞争”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科研条件,加强队伍建设、资源开放共享和运行管理,按时提交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年度报告,努力提升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管理决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水平,为生态环境科技创新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3.9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近日,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提出4方面重点任务、18项重要举措,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农业农村领域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解决力度,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助力美丽中国建设。该方案提出,到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40%;到2035年,美丽乡村基本建成,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零碳解读:该方案提出的4方面重点任务主要包括: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乡村格局。实施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域覆盖。强化乡村空间设计和风貌引导,塑造美丽乡村特色风貌。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逐步迭代升级。
2025年2月5日,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乡宋家村,村庄、绿树、青山相映成景,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图/ic
B、行业资讯
4.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助力“生态分红”
据《厦门日报》消息,近日,厦门市同安区军营村举行了“农业碳汇分红仪式”。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厦门市碳和排污权交易中心)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军营村村民喜气洋洋地拿到了农业碳汇交易分红款,这是军营村首次发放“生态价值红包”。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伟表示,通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军营村创收达34万元,实现“碳库”变“钱库”,村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业碳汇交易带来的收入增加,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零碳解读: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以来,累计完成农业碳汇交易32万吨,并在同安区检察院、同安区法院“生态司法+碳汇交易”的共同推动下,创新打造从山顶到海洋的碳汇交易系统。作为厦门海洋经济发展的蓝色名片,厦门产权交易中心设立的全国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累计交易突破21万吨,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5. 雷动智创IGBT制氢电源成功投运并通过宽负荷测试
日前,由雷动智创研制的国内单体功率最大(8.3MW)、电流最大(31440A)的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制氢电源在华能东方氢能产业园绿电制氢示范项目中成功投运并完成宽负荷测试,性能优异。该项目位于甘肃省张掖市经济开发区,项目通过光伏电站为电解水制氢提供电力,制备的高纯度氢气由高压管束车运输至综合能源加注站,为氢燃料车辆加注补给。
零碳解读:制氢电源是电力与电解槽之间的连接、转换的桥梁,其主要结构包括整流柜、变压器、控制及冷却系统等,当前,市场上整流柜的技术路径主要分为晶闸管和IGBT两个类别。IGBT电源在电网兼容性方面更出色。随着大功率IGBT技术的国产化,其在大功率用电场景中的应用逐渐展开。
6.霍尼韦尔与山西企业签署可持续航空燃料合作协议
据山西省商务厅2月5日消息,霍尼韦尔与山西佳新通达科技有限公司在太原举行了可持续航空燃料(SAF)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该项目计划选址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旨在利用霍尼韦尔先进的UOP技术生产可持续航空燃料。与传统航空燃料相比,这一技术可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航空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效路径。霍尼韦尔的UOP技术能够显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航空业的绿色转型提供强大支持。而晋中市的地势平坦,非常适合低空飞行的经济活动,未来有望成为低空经济发展的重要节点。
零碳解读:此次签约标志着山西省与霍尼韦尔在可持续航空燃料领域合作的良好开端。双方将以此为契机,深化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共同探索绿色能源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C、地方动态
7.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建造过程绿色化智能化
据人民网2月7日消息,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推动建造过程绿色化智能化,落地了一批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广超低能耗建筑21万平方米,居全市前列。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十四五”期间实施装配式建筑251.18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62.68%。
零碳解读:绿色发展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去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复,一年来,副中心聚焦141项重点任务,高标准打造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建筑、产业等领域“含绿量”显著提升。
北京城市绿心公园经过了近些年的呵护,成为了不少小动物的栖息地。图/ic
8.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首个省级碳计量中心和技术委员会揭牌成立
近日,由山东高速集团牵头筹建的国家碳计量中心(山东)交通分中心及山东省交通碳计量技术委员会揭牌成立。据了解,该中心及委员会已正式获得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复,是全国交通运输领域首个省级碳计量中心和技术委员会。该机构将围绕国家及山东省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和政策要求,加强交通领域碳计量相关技术研究、路径探索和制度建设,推进碳计量数据的采集、分析、评价和应用,开展碳计量诊断等技术服务,全面支撑交通运输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需要。
零碳解读:近年来,山东高速集团积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制定省属企业首个碳达峰工作方案,发布全国首个边坡光伏地方标准,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服务区、首条零碳智慧高速、首条改扩建零碳高速,路域光伏装机容量达68.9万千瓦、占全国路域光伏70%,光伏、风电总装机容量突破546万千瓦、居山东省属企业首位,为山东省全国交通绿色转型作出了“山高示范”。
D、全球看点
9.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十年下降32%
据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数据,2023年,欧盟的经济活动和家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34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与2022年相比,排放量减少了7%,与2013年相比,排放量减少了18%。2013年至2023年间,几乎所有经济活动领域的生产者都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其中,电力、燃气、蒸汽和空调供应领域的降幅最大,总体降幅也最大,达到43%(4.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排放强度与2013年相比下降了32%。
零碳解读:温室气体排放强度衡量的是特定经济体中每单位增加值(以欧元为单位)的排放量(以二氧化碳当量计)。排放强度的下降意味着单位经济增加值排放量的减少。这意味着欧盟经济在增加其附加值(+19%)的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爱沙尼亚(-61%)、爱尔兰(-50%)和斯洛文尼亚(-41%)的排放强度降幅最大。相比之下,奥地利(-17%)、立陶宛(-17%)和卢森堡(-19%)的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降幅较小。
10.丁永建:气候变化已经对冰冻圈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丁永建等最新撰文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对冰冻圈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文章主要聚焦于气候变化背景下冰川、积雪和冻土三大要素的水文过程,重点分析2000—2019年以冰川融水、融雪径流、冻土水文等为主体的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研究方面取得的新进展,试图从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阐明气候变化对冰冻圈水文影响的进展及面临的挑战。
零碳解读:从全球尺度看,冰川的物质损失量(即冰川冰的融水量)2000—2019年整体表现为(48±16)~57.6±13 Gt/(10 a)的加速趋势,但不同区域差异较大。从流域尺度看,不同流域冰川融水对气候的响应程度各异,主要取决于不同流域冰川规模大小及不同规模冰川的组成特征。尽管对全球不同冰川区的冰川融水未来变化趋势,尤其拐点出现时间的认识仍有所差异,但对于冰川融水空间变化整体格局存在共识,即未来全球冰川融水的变化趋势受控于冰盖及高纬度大型冰川的变化速率。预估未来雨雪比增加将导致积雪储量减少,同时增加升华量,进一步强化融雪径流的提前时间,导致流域融雪径流贡献减少。
二、专题碳讨
人工智能有望突破强算力背后的高排放瓶颈
前不久,网站托管公司KnownHost最新研究显示,ChatGPT每月排放的二氧化碳超过260吨,相当于260趟纽约至伦敦航班的碳排放量。
2023年以来,随着人工智能(AI)的快速崛起,来自大模型算力需求以及需求背后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关注。据公开数据,训练GPT-4模型将消耗高达1000吉瓦时(折合10亿千瓦时)电能,相当于一座小型城市的居民年用电量。除了模型训练,AI大模型庞大的用户群也是推动电耗走高的重要因素。
强算力带来高电耗,高电耗带来了高排放。
国际能源署(IEA)《电力2024》报告预测,到2026年,来自数据中心、人工智能(AI)和加密货币行业的电力消耗可能会增加一倍,全球数据中心的总电力消耗可能会超过1000太瓦时(1万亿千瓦时)。这个需求大致相当于日本的用电量。更新的法规和技术改进,包括效率方面的改进,对于减缓数据中心的能源消费激增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碳排放,各大AI机构选择提高芯片等硬件的计算能力、优化算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降低电能的消耗。然而,技术迭代、硬件升级依旧是巨大的发展障碍。
2025年,随着DeepSeek(深度求索)的“从天而降”,AI大模型的绿色变革打开新的局面。
AI崛起催生新的高碳行业
“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2024年12月,中国信通院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开篇即对AI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判断,并指出,近年来,语言大模型、多模态模型、智能体和具身智能等领域不断出现突破性创新,推动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初始阶段。
什么是AI?其全称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据远瞻慧库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AI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投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全年投资金额达到4829亿元人民币,较2023年增长77.2%。其中,美国在AI领域的投资金额遥遥领先,达到3752亿元;中国以610亿元的投资金额位居第二;欧洲的投资金额约为178亿元。
《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人工智能领域融资占全行业融资比例持续上升,从2022年的4.5%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2.1%。
产业的爆发带动算力的提升。
《中国算力发展报告(2024年)》显示,2024年我国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在用算力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83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46 EFlops(每秒进行百亿亿次浮点运算的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24年我国算力规模较2023年底增长16.5%。
中国信通院《2024中国绿色算力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数据中心810万在用标准机架总耗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总耗电量占全社会用电1.6%,数据中心碳排放总量为0.84亿吨。由此可以测算出2024年数据中心新增碳排放大约1400万吨。
新路径将突破算力降碳瓶颈
算力的尽头是能源。
近年来,随着各大数据中心耗电量的披露,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能源对于AI发展的重要性。
支撑AI的数据中心是如何消耗电力的?
当前,一般的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主要由IT设备(45%)、制冷设备(43%)、供配电系统(10%)、照明等(2%)构成。
2021年7月,工信部印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新建大型及以上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降低到1.3以下,严寒和寒冷地区力争降低到1.25以下,引导新型数据中心走高效、清洁、集约、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PUE值就是衡量数据中心能耗水平的重要指标,PUE值越接近1,表示一个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越好,绿色化程度越高。
《中国科学院院刊》撰文对算力的电力需求进行了科学研究,指出,数据中心的电力能耗主要来源于信息技术(IT)设备、制冷设备、供配电系统和照明等其他设备的能源消耗,其电力成本占运营总成本的60%~70%。通过对我国2016—2021年的算力规模和数据中心用电量数据展开分析,推测每使用1 EFlops算力所需的年耗电量约为8亿—12亿千瓦时,并且这个数值随时间的推移呈下降趋势。预计到2026年,我国所有数据中心所需年耗电量至少达到6000亿千瓦时,数据中心耗电量占我国用电量比重预计将从2016年的1.86%增长至2026年的6.06%。
为此,传统的算力绿色化路径有两条:其一,在技术层面努力提升AI模型、芯片和数据中心的算力效能,降低AI的能耗;其二,从宏观上对能源和产业进行优化布局,应用绿色电力,降低整体的碳排放。
然而这样的模式受制于技术条件和设备的物理特性,面临着降碳的瓶颈。
连日来,随着DeepSeek的爆火,其绿色低碳的价值也正在引起关注,多个专业平台开始解读这一民族科技带来的AI变革。
面对零碳研究院的提问,DeepSeek列举了绿色能源应用、计算效率提升、碳抵消等方面的降碳措施。尤其提到,在硬件层面,采用液冷散热、定制高能效芯片、异构计算架构降低单位算力能耗;在算法优化层面,通过模型压缩(如知识蒸馏)、稀疏化训练、动态计算量分配等技术减少算力需求,典型案例如MoE架构动态激活参数。
以此为契机,AI大模型将有机会突破能源瓶颈,实现绿色发展。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陈莉
校对 卢茜